不過現在又不一樣了。

第一個是陽城的大領導都是新上任的,他們是想要做出一番成績出來的。

第二個就是【超群集團】給出了這麼大的禮包,其他城市都拿到了,而你這個【超群集團】的大本營城市都沒有,這讓別人怎麼看!

陽城的城市面貌問題向來被詬病:成片的城中村,老舊的街道、密不透風的握手樓和魚龍混雜的勞務工作者,小電驢和三輪車穿行其中,夜宵攤和大排檔徹夜喧鬧。

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陽城有138條城中村,本地世居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也不少,加起來約1075萬人口。

北方是「農村包圍城市」,而這邊卻是「城市包圍農村」。

這不僅僅關係到市容市貌,其實還有很大的消防隱患和衛生隱患等等問題。

陽城位列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一,這些年,因為【超群集團】的存在,更是把原先一直壓它一頭的彭城給超越了,都快要趕上國內的經濟中心——明珠之城了。

按理說,一個如此發達的南方一線城市,城市治理水平肯定不差。

按照一般的邏輯,陽城內規模龐大的城中村早該被拆掉重建。

但情況就是,陽城的舊改,年年在說,年年推進困難。

城中村,就是拆不掉。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上層原因就不說了。

魄力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利益。

改開之後後,越省這邊迅速崛起大批民營企業,以陽城為首的城市制造業強大,勞動密集型產業多,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勞動力人口。

於是租金低廉的城中村成為很多外地人首選落腳點。

產業和人口都有集聚效應,相互吸引,聚起來容易,散去就難了。

越省引以為傲的製造業,離不開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和廉價勞動力。

城中村舊改難,不是城市治理問題,其實是城市發展問題。

可以說,每一條陽城的城中村,都關係幾十萬人的生計。

每一個特色產業鏈條,都離不開城中村的影子。

像陽城全國聞名的紡織商圈,周邊的幾個城中村,電商平臺上9.9包郵的衣服,原料十有八九出自這裡。

國內電商行業能發展起來,功勞簿上有這裡的一筆。

這就是紡織產業鏈。

而在電子產業鏈條上,陽城也有一條很出名的城中村——牌石村,它是華南區域最大的IT產品集散地,聚居數十萬在IT產業上謀生的外地人。

當然,牌石村現在落寞不少,好多個電腦城,都變成美食城了。

在皮具產業鏈上,陽城也有一條做的很出色的村子,那就是有700歷史的古村三元。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