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國師預言(第1/2頁)
章節報錯
黎明在動蕩裡降臨。
仁帝自昏迷中醒來,聽著那些紛亂的訊息。
他披衣靠坐榻上,蒼白的臉上看不出表情,許久後,那雙眼楮裡最先浮現的竟是一絲迷惑與荒謬。
死了?
都死了?
怎麼會……怎麼會這樣輕易地全死了?就在這短短一日一夜間?
凌軻沒有動兵嗎?皇後都敢開武庫了,凌軻為何不曾動兵?那些逐漸要只知有凌而不知有朕的所謂“凌家軍”分明就在長安城外!身為大乾君王他勝券在握,凌柯大可以負隅頑抗到底,然後在真正的窮途末路處死去……難道不該是那樣嗎?
為什麼要斷臂,為什麼要用這種近乎突兀的方式死去?
為什麼?為什麼?
仁帝在心間問了又問,這問聲逐漸急切乃至憤怒,已沒有人可以回答他,而他迫切需要一個可以被接受的答案。
嚴相國在趕來的祝執等人開口之前,肅容道︰“陛下,長平侯救下太子後,長跪於宮門外,自斷一臂,請求陛下見太子一面,而至死未曾有動兵之意——”
“故臣以為,長平侯率親衛去往仙台宮營救太子,實為認定太子蒙受莫大冤情,不願君臣父子遭奸人挑唆以致國朝社稷動蕩——此乃逼不得已之舉,而非謀逆之心,萬請陛下明斷。”
祝執看向那位一向中立冷僻的嚴相國,壓下眼底陰鷙,向仁帝垂首道︰“陛下……”
祝執剛要開口,卻見皇帝猛然揮袖,拂落手邊榻案上一物,聲音沉極︰“逼不得已,而非謀逆?那這是什麼!”
死都死了……死都死了!
是他下的令,犯近宮門者格殺勿論……是他親口下的令!
死都死了,難道要告訴天下人,是做君王的錯殺了凌軻嗎?
“他自知以下犯上,即便動兵亦無勝算……所謂斷臂之舉,不過是仍企圖令朕放下戒心的手段罷了!”
仁帝似在昭告眾人,又似在說服自己,他終於找到一個“答案”︰“他背地裡做出了勾結匈奴之事,又趁朕患病之機,暗中與太子合謀以巫咒之術謀害於朕……眼見事情敗露,竟還敢心存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卑鄙妄想!”
嚴相國撿起那封密奏,眼神微震︰“陛下,其上所言未必為真……”
仁帝一隻手撐在榻案上,閉上了通紅的眼,一字一頓︰“是真是假,朕自有判斷、自會明查!”
殿內,許多官員暗暗看向嚴相國手中密奏,心間震動之餘,卻也各自都有了幾分清晰了悟。
長平侯已死,值此天子盛怒之下,國朝動蕩之間,緘默似乎是最明智的選擇。
但人心立場不同,權衡取捨不同。
為太子、凌皇後及長平侯鳴冤者仍不在少數。
清查,鎮壓,有人下獄,有人被貶,凌軻的心腹部將也被流放大半。
唯一讓大多數朝臣鬆了一口氣的是,凌家軍竟未曾出現大範圍的叛變騷亂,這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總體維持了他們沉默的忠誠。
有大臣慶幸之餘,盛贊乃天子威儀所顯,國朝之師自然還是更忠於陛下的。
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長平侯死的突然而“及時”,這場動亂結束的異常迅速,很多人都沒有反應過來,便未曾來得及引起更大範圍的波動,而朝廷的雷厲風行同時也震懾住了那些尚在茫然中的兵卒們。
聽著群臣之言,仁帝沉默不語。
而劉岐夢中屢屢重現與舅父在天狼山上的那一場夜談,那夜同樣在場的還有舅父麾下的三名心腹部將。
一場沒有兵變紛爭的收尾,代價總是相對可控的。
這一切已稱得上過於順利,但帝王眉間的鬱色卻一日比一日更深重了。
此一夜,未央宮前懸著的銅鐘突然發出鳴響。
仁帝被驚醒,郭食連忙退去殿外喝問何人無故敲鐘,尚且無人認領這罪名之際,那銅鐘竟又再次自行嗡鳴作響。
未央宮中一時陷入驚惶,有人私下猜測這是凌皇後的亡魂在作祟。
仁帝面色陰沉,連夜急召仙台宮方士。
一名方士大著膽子開口︰“小人曾聽國師有言,道是‘銅取自山,故銅乃山之子’,此刻銅鐘無故自鳴,恐有……恐有山崩之象出現啊。”
一旁的小內侍聞言,仍是瑟瑟發抖,思來想去,竟也說不好凌皇後亡魂作祟與山崩哪個更可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