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步入廳堂,便看見一大家子人聚集在一起。趙王與王妃跪坐在中央主位,樂平在左手下方,其他的姨娘,庶出女兒紛紛立在兩邊,丫鬟僕婦們同樣躬身兩邊。當姜承梟與長孫清漪進入廳堂時,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過來。

姜承梟面色平淡,這種場面見得多了無所謂。長孫清漪則有些緊張,畢竟第一次拜見公婆,加之昨晚的事情,讓她有些不安。正在此時,姜承梟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放鬆些,沒事的。”

聞言,長孫清漪清澈的眸子瞄了他一眼,心中略微安定,二人走到趙王與王妃近前,緩緩跪下,行大禮。

“拜見父親大人,母親大人。”兩人同時伏首。因為這次拜見是第一次,比較鄭重,是故在稱呼上也格外慎重一些。

趙王輕輕頷首,見二人“舉案齊眉”,心中稍稍鬆口氣。昨晚為了避免這小子不洞房,他可是將黑水十八騎派過去守著。這門婚事皇帝也上了心,務必要求趙王府結好長孫府,不能出意外。

王妃鄭氏則沒有那麼多的政治考慮,她很關心小夫妻兩人是否合拍。剛剛聽秀玉說長孫氏身子不便,昨晚沒有行房事,她便有些不滿意,昨天可是選定的良辰吉日,這兩人也太不懂事了些。

鄭氏給旁邊的丫鬟一個眼色,後者會意,立即招招手,帶著丫鬟們端著兩杯茶來到小夫妻二人左右。

這是大晉婚禮的最後一個步驟,即奉茶。如果公婆接受,則意味著同意長孫氏進入家門,如果不同意,則便是排斥。

長孫清漪明白,因此素手捧起一杯香茶,蓮步輕移,走到趙王二人面前跪下,先向趙王奉茶。

“父親大人,請用茶。”一般而言,稱呼公公也沒問題,不過今日長孫晟不在場,這麼稱呼不會混亂,而且也鄭重一些。

趙王沒有王妃那麼多想法,因此很高興的喝了茶水,又從身旁侍衛手中接過一塊布裹,將其交給長孫氏,言道:“這是為父送汝的入門禮,希望汝二人日後能夠和和美美,互相扶持。”

“兒媳謝父親大人。”長孫氏叩首一拜,隨後將布裹交給丫鬟佩兒。

接下來就是最難的一關,給婆婆奉茶。長孫清漪對鄭氏有些畏懼,那日在大林寺她便見識過鄭氏對“禮”的看中。心中有些害怕鄭氏會因為外面的流言蜚語給她難堪。

不管如何,她還是捧著茶水,將其送到鄭氏面前,神色恭敬,“母親大人,請用茶。”

鄭氏心中有著不快,但是她也記得丈夫的叮囑,故而沒有說什麼,接過茶水一飲而盡。見此,長孫清漪稍稍鬆口氣。

鄭氏從侍女手中拿過玉鐲,伸手拉起長孫清漪皓腕,將一對玉鐲給她戴上,語重心長道:“這對玉鐲是南陳皇室的七十二件佛寶之一,取禪宗七十二圓融之意,普華寺主持親自開光的寶物。吾今日將其送予汝,希望汝能與吾兒幸福。你卻要記住,王府子嗣不昌,你要多多考慮。”

長孫清漪一邊驚訝手上這對碧綠鐲子的貴重,一邊又面紅耳赤,輕輕頷首,“兒媳記住了,請母親大人放心。”她心中卻是又有些埋怨姜承梟,此事不是她不願意啊。

奉茶結束之後,一家人便移動位置,去了偏廳用飯。這次只剩下他們五個人,以及一大圈侍候的侍女僕婦。其他的姨娘,庶出女兒則自行用飯。

趙王與王妃自然坐於一方,姜承梟與長孫清漪坐於一方,樂平自己獨自一人坐在一方。用膳,講究食不言,因此五個人都是默默吃飯。趙王本想與姜承梟小酌幾杯,不過被鄭氏眼色打斷。

“青雀,這是為娘特地讓小廚房給你做的牛鞭韭黃,這一道是參雞,這一道是醋溜魚子,你多吃一些。”

姜承梟嘴裡還嚼著飯,十分無語的看著擺在自己面前一道又一道大補的菜餚,心中一點胃口沒有。

鄭氏又看著長孫清漪道:“這是吾讓小廚房給你做的茯苓雞湯,藥膳,你也多吃一些。”

鄭氏費盡心機,自然是希望這對小夫妻能理解她,早日生下子嗣,為王府開枝散葉。

長孫清漪自然懂得鄭氏的意思,點頭道:“多謝阿孃,妾身知道了。”姜承梟喜歡稱呼鄭氏“阿孃”,她自然要與夫君一致。

樂平在一旁口中淡澀的吃著飯,有些吃味,她阿孃今日一次也沒理會她,注意力全在阿兄與嫂嫂身上。

姜承梟喝了一點雞湯,醋溜魚子與牛鞭這兩道菜看都沒看。趙王自然也沒有吃,他覺著自己寶刀不老,完全不需要吃這些。樂平倒是對牛鞭有些興趣,只可惜鄭氏給了她一個嚴厲的眼色讓她自己思考能不能吃。

這一頓飯吃的長孫清漪眼界大開,到目前為止他們五個人已經吃了三十多道菜,都屬於“淺嘗輒止”,每個人動一點點,侍女便又換了一道菜。這還不包括鄭氏口中的小廚房送上來的飯菜,而且還沒結束,她偷偷看了一眼,侍女們還在井然有序的往桌上上菜。

這就是王府的規模麼,長孫清漪心裡默默的想著,努力不讓自己表現出一丁點“驚訝”,否則一定會被這些侍女們暗諷。

“青雀,昨日裴公言你寫了一首好詩,說來聽聽。”趙王放下筷子,拿起盛盤中的布巾拭嘴。

姜承梟對著侍女擺擺手,示意她們不用添飯,拿起布巾擦拭嘴巴,又喝了口水,方才道:“父王也對詩詞感興趣?”

趙王好笑道:“難道你認為為父只是一名悍將麼。”

姜承梟咧嘴一笑,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兒子卻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