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首先下詔,對被冤殺的斛律光做了平反,並且指著斛律光的名字說:“如果此人還在,朕絕不可能會站在這裡!”

高緯聽了這番話,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是悔恨,是自責?不過,更大的可能則是沒有感想,因為高緯早已麻木冷血慣了。

宇文邕又連續下詔,宣佈廢除了高緯的一切苛政,並且還把官府佔有的田地分發給百姓。

楚漢時期,儒生酈食其就對劉邦說過一句至理名言——“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打土豪,分田地,讓每一個老百姓都有地種,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吃上飯,這就是宇文邕為這裡的老百姓所做的利民之舉。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你不得天下誰得?

宇文邕在百忙之中,還特意拜訪了兩個特殊的人。

第一個人叫做熊安生,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大儒,文壇巨匠。

什麼是經學呢?經學就是專門研究儒家典籍和學說的一門學科,凡是精通這門學問的人,覺得稱得上是儒學大師了。而熊安生尤其精通三門儒家典籍,分別是《周禮》、《禮記》以及《孝經》。

當週武帝宇文邕率軍進入鄴城之時,熊安生卻讓他的家人仔細打掃家門,家大惑不解,問他為什麼,他說:“大周皇帝重道尊儒,他一定會來找我。”

果不其然,當宇文邕進入鄴城不久,便立刻登門拜訪。宇文邕對於熊安生的名氣早有耳聞,敬仰之情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一見面,熊安生正準備行叩拜大禮,宇文邕卻一把拉住熊安生的手臂,不允許他跪拜,而且同榻而坐,暢談國家大事和治國方針。

兩人相見恨晚,一時間,竟有著不完的話,聊了大半天,宇文邕才從熊安生的家中道別,臨走還特意賞賜了熊安生高檔的出行工具——“安車駟馬”,就如同今日的寶馬奧迪。而宇文邕也從熊安生的身上,深刻學習到了很多治國之道。

宇文邕第二個拜訪的人,叫做李德林

李德林,字公輔,是當時北齊的大才子,自幼便顯示出超乎常人的文采,就連當時朝中的諸多權貴,都成為了他的粉絲,其中就包括那位任城王高湝。

宇文邕本以為李德林跟著高緯跑了,沒想到李德林還在城中,宇文邕欣喜若狂,宇文邕連忙派人前去安撫並召見了李德林,並讓人帶話說:“我這次平齊最大的收穫,就是遇到你。”就這一句話,徹底收服了李德林的心。

李德林隨即面見了宇文邕,宇文邕一見到李德林,就問這問那,並且拉著李德林不放他回家,讓他在自己身邊留宿了三天三夜,這才放李德林回家。

對於李德林來說,這一次與宇文邕的親密接觸,是他人生的一大契機,從此,李德林將不斷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

宇文邕當時正處於風起雲湧公元六世紀,六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宇文邕是真正愛惜和重視人才的人。

宇文邕對於這兩位人才的招撫和收納,也再一次印證了宇文邕的執政理念,表面上看是人才強國,實質上則是以儒治國。信都平叛

周武帝宇文邕攻克了鄴城,也生擒了高緯的一家老小,也收服了他想要的人才,但是,宇文邕還不能鬆懈,大量的善後工作還在等著宇文邕來處理。

最為首要的,便是清除殘餘勢力。

北齊雖然覆亡了,但是在地方上還有不少手握重兵的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的能量並不大,而且也非常分散,但是如果彼此聯絡捲土重來,宇文邕剛剛取得的勝利果實,也極有可能被顛覆,宇文邕絕不能坐視不管。

對宇文邕威脅最大的是兩個人,一個是任城王高湝,一個是新上任的滄州刺史高孝珩。

高湝,高歡第十子,也是高歡的眾多兒子中唯一一個還活著的,輩分上來說,他是高緯的叔叔。高緯在潛逃的過程中,派自己的親信斛律孝卿給高湝遞交傳國玉璽,最後斛律孝卿把玉璽送給了宇文邕。高湝對此完全不知,可以說,高湝是“被即位”的。

而高孝珩,我們也很熟悉,他是高澄的兒子,高緯的堂兄,就是他在鄴城裡急得發狂,大吵大鬧要帶兵和宇文邕作戰,最後卻被趕出了鄴城,前往滄州任職。

高孝珩來到滄州,連口熱茶都沒喝,就忙著蒐羅了五千兵馬,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有人總比沒人強。

高孝珩帶著這五千兵馬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目的地是信都(冀州境內)。

與此同時,高湝也帶領著自己的人馬直奔冀州而去。

很快,高孝珩和高湝在信都會合了,為了彼此共同的信念,為了高家的榮譽,為了他們的骨子裡共同流淌著高家的血液,他們將為北齊做出最後一次抗爭。

經過一番招兵買馬,同時也由於二人巨大的號召力,高孝珩和高湝的隊伍迅速擴充套件到了四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