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股四萬人的武裝隊伍,宇文邕採取了軟硬兩手準備。

軟的一手是,令高緯寫了一封勸降信,高緯是高湝和高孝珩的老領導,由老領導來主動勸降,這比任何人來勸降作用都大。

後世的宋太宗親政北漢,最後北漢皇帝劉繼元只能無奈投降,然而皇帝都投降了,卻有一個武將寧死不降,此人就是楊業,戲曲中著名的楊老令公。

面對負隅頑抗的楊業,宋太宗便把劉繼元叫了出來,讓劉繼元親自去勸降自己的部下楊業。

楊業面對自己的領導劉繼元,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痛哭流涕,對著北面拜了又拜,然後卸去盔甲,主動向宋太宗投降。

可見,由老領導去勸降老部下,這一招非常奏效,但是這也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這個部下是非常忠於自己的老領導。

光看戲曲楊家將就知道,楊業那是忠臣的楷模,歷史上也確實是忠肝義膽,因而楊業只能在一番痛哭流涕之後,向宋太宗投降,可是,此時的高孝珩和高湝會對高緯忠心一片嗎?

宇文邕把高緯寫好的這封勸降信交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齊王宇文憲,一個是隨國公楊堅。

同時,由這二人統率北周大軍前往,如果高孝珩和高湝看到高緯的勸降信投降了,那就啥也不說了,如果不投降,那就領兵一舉滅了它。

這就是宇文邕硬的一手準備。楊堅,又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到了,楊堅甚至在幕後有些不耐煩了,他才是這段歷史真正的主角。

雖然楊堅是以主帥的身份出現在這次東征伐齊的隊伍之中,但是,楊堅的戲份兒確實有點打醬油的味道,雖然跟著宇文邕從平陽,一路到了晉陽,又從晉陽,一路到了鄴城,但就是沒有太多表現自己的機會。

到了鄴城之後,楊堅本以為自己將以零的出鏡率,為自己的這次東征之旅畫上句號,卻沒想到,宇文邕突然給了自己這樣一個光榮的歷史使命。

說起來,這還得要感謝高孝珩和高湝,不是他們瞎折騰鬧革命,楊堅恐怕真的沒機會上鏡了。

楊堅和宇文憲領完任務,就率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很快來到了信都城下。

面對宇文邕派出的大軍,高孝珩和高湝並不畏懼,在信都城外擺開陣勢,準備迎敵。

看著高孝珩和高湝這嚴陣以待的陣勢,宇文憲和楊堅感覺到,對方看來是做好死戰的準備了,不過,宇文邕安排的任務還得照辦,勸降信還是得送。

投降書被遞交到了信都城中的高孝珩和高湝,兩人默契地對視了一眼,然後撕毀了這封勸降信。

很顯然,高孝珩和高湝不願意做楊業,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忠,而是高緯這樣的人根本不配他們去效忠,他們只忠於自己的國家,卻不會忠於已經投降敵國的高緯。

雖然沒有勝利的把握,但是他們決不放棄,雖然所有的人都歸降了,但是他們不能,因為在他們的身體裡,流淌著的是高家的血液。

頭可斷,血可流,投降卻是萬萬不能。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打吧。

臨時拼湊的部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戰鬥力太差。

雙方剛一交鋒,高孝珩和高湝這邊就兵敗如山倒了。

高孝珩和高湝,其實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畢竟是臨時拼湊的,既缺乏統一訓練,也沒有紀律性,戰鬥力必然也差,不過,高孝珩和高湝並不在乎,因為這是家族榮譽之戰,超脫於勝負的榮譽之戰。

這場戰役一共歷時兩天,臨時拼湊出來的四萬兵力,在北周的精銳之師面前不堪一擊,最後被斬殺和俘虜了三萬,幾乎全軍覆沒,高孝珩和高湝也都被生擒。

宇文憲也很欣賞高湝的血性,看著昔日的任城王此時卻被五花大綁,不由得心生惋惜說道:“任城王何苦至此?”

高湝義正詞嚴地回道:“我乃是神武皇帝高歡的兒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一人獨存,如今社稷傾覆、國破家亡,今日我若得死,也就無愧於九泉之下的先人了!”

宇文憲感念於高湝的忠義,但並不想殺他,並把他的家人歸還於他,準備將他送到鄴城。

宇文憲又看向高孝珩,此時的高孝珩在作戰中負了傷,行動不便,宇文憲便親自上前為他敷藥,詢問他齊國滅亡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