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也就是農曆的新春佳節,在這濃烈的節日氣氛裡,北齊一個新任的皇帝登基了。

新任皇帝名叫高恆,當時年僅八歲,他就是高緯的兒子。

那高緯呢?在這新春佳節之際,高緯同樣也給自己升官了,皇帝也能升官?沒錯,高緯做了太上皇。

高緯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一個懂得看星相的人說,朝廷裡將會有變革,通俗點說,就是皇位有變。

高緯一聽,既然老天爺有這個意思,那我就聽老天爺的。為了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高緯決定禪位,皇位授予皇太子高恆,自己從此就做太上皇了。

高緯自以為,把皇帝的位子讓出去,就可以萬事大吉了,這簡直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面對高緯這套自欺欺人的把戲,有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高孝珩。

正月初五日,高孝珩帶著一幫親信,在千秋門設下埋伏,目的是要伏擊從此經過的丞相高阿那肱。

可是高孝珩在這裡左等右等,等得都快尿急了,偏偏就是看不到高阿那肱的影子,難道伏擊的訊息走漏了?

事實上,訊息並沒走漏,而是高阿那肱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平時都要從千秋門經過,而這天偏偏走了別的門。

高孝珩簡直氣炸了,怎麼有這麼巧的事,這是老天在和他開玩笑嗎?

從晉陽到鄴城,只需越過太行山,眼看著宇文邕率領的周軍就要到了,高孝珩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而此刻的現實是,高孝珩是整個鄴城裡唯一一個著急的人,高阿那肱、韓長鸞,以及我們的新任太上皇高緯,他們都不著急,他們還都在忙著互祝新春快樂呢。

高孝珩向高緯索要兵權,力主率兵抗擊宇文邕,然而,高緯擺擺手,沒門兒。

高緯心想,如果給你兵權的話,萬一你叛亂怎麼辦?

高孝珩簡直急得發瘋,於是他衝著高阿那肱、韓長鸞等人開始大聲咆哮:“朝廷不派我去打擊敵人,難道怕我高孝珩起來造反嗎?我如果打敗宇文邕,便到了長安,即便造反也干預不了國家的事情!今日面臨的局勢如此危急,皇上竟然還如此猜忌!”

高孝珩瘋狂咆哮的樣子,就如同獅子在怒吼一般,高阿那肱和韓長鸞一合計,這人是不是瘋了,為了不出亂子,直接把高孝珩趕出了鄴城,讓他出任滄州刺史。

說高緯完全不著急,其實並不準確,他只是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他才著急。

另外,高緯心中其實早就有辦法了,這個辦法算不上新,但卻讓高緯屢試不爽,還是三十六計的那一計——走為上計。

正月初九,高緯帶著自己的兒子高恆,還有馮小憐,以及高阿那肱等一百人,從鄴城的東門,向東逃了出去。

高緯有些天真,他以為帶著一百人就可以保護他以及老婆孩子了,但除非這一百人個個都是梁山好漢。

高緯前腳剛跑,宇文邕就到達鄴城了,看來高緯是準確計算過宇文邕的行程,掐著點逃命的。

宇文邕根本沒有遇到任何阻力,與他在平陽以及晉陽所遇到的艱難險阻比起來,此時的鄴城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那些被授予太宰、三師計程車兵們,他們只是象徵性地做了一點抵抗,他們對於戰爭早就厭棄了,他們不是沒有為國效忠的決心,只是在高緯精彩的演講的那一瞬間,早就全部灰飛煙滅了。

只有一個人,誓死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此人叫做鮮于世榮,複姓鮮于。

正月十九,當宇文邕帶領著北周大軍浩浩蕩蕩地進入鄴城之時,鮮于世榮卻站在一座高臺之上,迎著長風,揮動著雙臂,拼命擂動著戰鼓。

所有的人都投降了,唯獨只剩下鮮于世榮一人,他寧死不降。

擂動戰鼓的聲音,在鄴城的高空中迴盪著,似乎在宣誓,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即使所有人都投降,他也仍將戰鬥到底。

當北周計程車兵們衝上高臺,把正在擂鼓的鮮于世榮抓獲的時候,人們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了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

所有人都在勸降鮮于世榮,然而他寧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