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對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對寇準十分敬重,引起妥協派官僚的嫉恨。

王欽若這個曾被寇準斥之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對寇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東宮,王欽若就開始對寇準施展陰謀。

寇準做宰相,選拔人才不講門第,喜歡進用出身貧寒而有真才的人。

御史臺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當御史臺官員有缺額時,他就讓平時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去擔任。

這樣一來,他就更成為王欽若等人的眼中釘,在王欽若一夥的攻擊下,景德三年二月寇準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

寇準離開東京,在河南、陝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天禧三年形勢發生了變化,丁謂主動邀請寇準回朝再當宰相。

宋真宗得風溼病後,劉皇后參預朝政,凡事皆問丁謂,丁謂誤國,寇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議應選擇正大光明的大臣來輔佐太子監國。

寇準讓知制誥楊億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並且準備與楊億一起輔政。

劉皇后是四川人,她孃家的人仗勢犯法,宋真宗為了劉皇后的面子,下詔赦免。

寇準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按國法處置,為這件事,劉皇后與寇準結下怨仇。

不料,寇準與楊億密謀由太子監國一事被楊億的妻弟張演酒後洩漏,劉皇后先下手為強,罷寇準為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和丁謂有私怨的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復相寇準,尊宋真宗為太上皇,擁立皇太子即位。

這件事被客省使楊崇勳出賣,丁謂連夜化裝乘牛車到曹利用那裡商量對策,丁謂、曹利用派兵包圍了周懷政的住處, 周懷政被俘後自殺。

丁謂想乘機乾脆把寇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寇準雖沒被問成死罪,卻再次罷相,被逐出京城。

寇準遭貶,據說是丁謂等揹著宋真宗乾的,寇準再次罷相後,丁謂當了宰相,將寇準一貶再貶。

乾興元年,寇準含冤負屈離開道州而向南部海濱雷州赴任,天聖元年,寇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

天聖元年九月,寇準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仁宗准奏。

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陽鞏縣。

明道二年十一月,仁宗為寇準昭雪,恢復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之職,贈中書令,諡號“忠愍”,寇準得以歸葬下邽。

皇祐元年,仁宗又令翰林學士孫抃為寇準撰寫了《萊國寇忠愍公旌忠之碑》,並親筆為碑首篆書了“旌忠”二字。

寇準的主要成就在於遼軍圍困時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朝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