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秋,遼軍南下的訊息傳到開封,邊書告急,京師震動,宋廷君臣驚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或西逃四川。

寇準力排眾議,堅持真宗皇帝親征,寇準推舉參知政事王欽若鎮守天雄軍,雍王趙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隨軍出征。

宋真宗親自到澶州城,但不敢過河,寇準與高瓊力促真宗渡河,命令衛士把皇帝車駕駛向澶州北城。

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時,北宋軍民士氣大振,宋真宗象徵性地巡視後即回到南城行宮,寇準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直至迫使遼國停戰求和。

寇準被貶雷州期間,傳播中原文化,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促進經濟發展。

寇準向群眾解說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使鄉民的子孫也能讀書,對雷州文明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寇準在文學創作上也有較大成就,他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詩句。

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悽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

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

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寇準現存作品有《寇萊公集》7卷,《寇忠愍公詩集》3卷,傳世詩作有近300首,《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沒想到這首詩中的句子便“一語成讖”了。

因為最後寇準卒於被貶地,即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家鄉確實遠離他山萬重,路萬里。

處士魏野與寇準交好,他作詩稱讚寇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無樓臺相公”的美號就這樣叫開了。

據說寇準初執掌相府的時候,生活還是很奢侈的,那麼後來為什麼會變成“無樓臺相公”呢?

故事是這樣的——寇準平時喜歡聽歌,酒餘茶後經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憂解悶。

有一次,一個妙齡歌女來相府清唱,寇凖見她面目姣好,聽她歌聲圓潤,一時興起,就賞她一匹綾緞,想不到歌女還嫌賞賜少,一臉的不高興。

當時寇準身邊有一個出身寒門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見到這個情形很氣憤,事後就寫了一首小詩《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寇準讀了蒨桃的詩,很是感動,默默想道:蒨桃詩說的對,這一匹一匹的綾緞,都來之不易,隨心所欲揮霍是不應該的,就堅決改了,從此以後一直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

據說雷州人民護送寇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

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