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善長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和睦,“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

李善長在後方的管理,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李善長的第三個功績是發展經濟、革除積弊。

李善長注重發展經濟,減輕人民經濟負擔,以此來緩解階級矛盾。

他整頓鹽法、錢法、茶法、鐵冶及魚稅等稅收,革除積弊,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還積極推廣實踐朱元璋的屯田墾荒思想,在各地實行屯田制度,發展水利事業,使許多荒地變為良田,起到了“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積極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奮鬥中,朱元璋和李善長維繫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忠心的關係模式。

李善長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軍需供應充足,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所以,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李善長功不可沒。

明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還要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掃蕩蒙元殘餘勢力。

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經過明朝初年的努力後,洪武中期社會逐漸繁榮,政治也比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從這時起,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最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

從客觀上說,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

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 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慎。

李善長表面不與人爭,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權利,他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

與朱元璋成兒女親家後,李善長更加有恃無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減俸祿,以示警告。

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是淮西功臣集團的核心領導。

這個集團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明朝建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爭權奪勢之中。

甚至他們的僕從和家人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霸。

淮西功臣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

“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是心胸自私狹隘的同義語,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