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在朱元璋的心中,李善長早年跟隨朱元璋,多年來勤勤懇懇,調運糧草、器械,在後勤方面兢兢業業,漢朝的蕭何也沒有他這般功勞。

最重要的是,李善長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還只是一個小兵管,龍相未顯。

這和後期的劉伯溫、宋濂等人投奔的時候有本質的區別,以劉伯溫為例,朱元璋當時已經佔領南京,請劉伯溫來協助自己,劉伯溫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最終朱元璋派人多次邀請,劉伯溫才肯出山。

雖然在後期,劉伯溫在謀略上強李善長數倍,但論忠懇,後來的這幫文臣遠不及李善長。

在那個亂世,百姓流離失所,組織這幫百姓拿起武器打仗並不是難事,但缺乏的是一些讀過書、而且願意造反的讀書人。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重要性很快體現出來了,初期,李善長為朱元璋招賢納士,並且幫朱元璋梳理軍隊紀律,這些才能,是那幫武將做不來的,因此,很快發生了一件讓李善長身不由己的事情。

眾所周知,朱元璋少年疾苦,父母雙亡,在皇覺寺出家為僧期間,適逢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

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看朱元璋處事果敢,在寺廟裡又認識幾個字,所以重用,並且把義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但朱元璋逐漸成長,受到了郭子興父子的猜忌,於是,朱元璋帶上了24名心腹之人,離開了濠州前往滁州,開創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也就是在這裡,朱元璋得到了李善長。

但隨後,朱元璋的老上司郭子興在濠州卻混不下去了,不得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為人憨厚,認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都是老上司、老岳父所賜,所以,毫不猶豫將自己的兵權又交給了郭子興,《明史》記載:

子興方事急,輒從太祖謀議,親信如左右手,事解,即信讒疏太祖,太祖左右任事者悉召之去,稍奪太祖兵柄。

論功勞,李善長功勞頗多,一路幫扶朱元璋練兵、養兵、帶兵,論謀略,從朱元璋攻佔滁州之時,李善長就已經成了朱元璋幕僚團的參謀主力。

就連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也對李善長做出了一個“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的高度評價。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輔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調和諸將、嚴明軍紀。

朱元璋曾對李善長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

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

李善長深以為然,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能夠辨別賢愚,調和諸將,使將士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

李善長還嚴於整頓軍紀,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處張貼禁令,以此禁止將士侵擾百姓。

李善長的第二個功績是留守後方、供應軍需。

朱元璋得以掃除強敵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都讓李善長留守後方,由他統籌全域性,轉運糧草,供應前方軍需。

同時,李善長還加強後方軍事防務,發展後方經濟,保證後方秩序穩定、減輕人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