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幷州風雲(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樣,為他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
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透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
"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唐朝開元年間,百姓便把姚崇的畫像當作真神來供奉,許多地方都為他修蓋廟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臨福祉。
臺灣省雲林縣虎尾鎮還儲存有姚王爺廟,以祭祀姚崇。
北宋元祐年間,陝州知州遊師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鄉陝州設立姚公祠。
在姚崇後裔散居各地的情況下,姚公祠被人們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唐玄宗勵精圖治,一心要振興唐朝大業,他之所以起用姚崇,不僅僅因為熟諳姚崇"吏道敏捷""善應變成務"的傑出才幹,還因為姚崇有豐富的經驗,德高望重,具有遠見卓識。
姚崇的"十事要說",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當時,姚崇任同州刺史,玄宗為了見他,專門到渭川打獵。
面對皇帝的一片赤誠,姚崇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說",玄宗深受感動,一一準應。
當即,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恢復了宰相職位,後來又被任命為紫微令,作了首輔宰相,晉封為梁國公,君臣二人開始和衷共濟,治理天下。
"十事要說"最初記錄在唐朝史官吳兢所寫的《昇平源》中,後來又被《**書》引用,成為一段佳話,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點。
其一,加強皇權,穩定政局。
具體來說,就是不允許皇親、國戚、悻臣、宦官等非正統的政治勢力參與朝政,保證皇帝的權力不受干擾,同時實行仁政穩定社會秩序。
其二,整頓吏治。
不允許任何人透過非正常途徑擔任官職,並且尊重大臣,賞罰分明。
其三,關注民生,改善國家財政狀況。
包括不求邊功,減少軍費開支,禁止濫建寺觀,避免勞民傷財,禁止正常賦稅以外的貢獻,減輕百姓負擔等。
其實,姚崇提出的這十條建議,就是他的施政綱領,是從武則天晚年以來的弊政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所以條條切中要害。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
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節慾戒奢,大力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玄宗對姚崇器重有加,同時又深信不疑,每次殿見,玄宗必起立相迎,告別時又臨軒相送,這是其他宰相未曾受到的禮遇。
因此,姚崇輔佐玄宗也竭智盡力,擔任宰相雖然只有3年多,卻頗有成就,被稱為"救時宰相"。
即便是在姚崇罷相之後,玄宗仍命其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五日一朝,依然入閣參與朝議,恩遇愈加優厚,遇有重要的軍國之事,依然要諮詢姚崇,後授官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