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6年,山東地區連續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

滿朝文武也是長吁短嘆,一籌莫展,這時,姚崇力排眾議,說服玄宗下令滅蝗,他捕蝗的勇氣、決心和才幹,直至今天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歷代政治家都重視興修水利,姚崇也不例外,在他的建議下,玄宗修復、建造了許多陡塘、堤堰,擴大灌溉面積,洩洪抗災,成效卓著。

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盛讚姚崇為唐朝的四大賢相之一,"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當得知唐肅宗任命房琯為將時,他傷感地說,若姚崇還在,此賊不足滅!

這時離姚崇離世已30多年,人活著,掌握權力被人誇讚不難,離世30多年還能被君**念,實為難能可貴。

【歷史十大名相排名第九名:"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州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他輔佐太祖、太宗兩朝,他三度拜相,對於宋朝初年的政局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的掌書記,顯德七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女總裁的全能兵王》

乾德二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觀《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淳化三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祖籍幽州薊縣,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司馬。

後唐時期,幽州主將趙德鈞連年征戰,家國不寧,趙迥不堪戰亂,舉族遷居常州,後又遷至洛陽。

趙普是趙迥的長子,為人淳厚,沉默寡言,鎮陽豪門大戶魏氏很欣賞他,將女兒許配給了趙普。

後周顯德元年七月,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為同僚,劉詞死後,上遺表向朝廷推薦趙普。

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用兵淮南,趙匡胤攻下滁州,宰相範質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

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趙弘殷於是以宗族的情份來對待他。

趙匡胤曾經與他交談,覺得他很不尋常,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律當斬首,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太祖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

淮南平定後,調趙普補任渭州軍事判官,趙匡胤領任同州節度使時,徵召他為推官,趙匡胤移駐宋州後,又上書朝廷任他掌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