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幷州風雲(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唐玄宗認為姚崇公正無私,而魏知古卻有負於姚崇,欲罷免他的官職,姚崇道:
"臣的兒子行為失檢,擾亂法紀,陛下卻罷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會以為陛下偏私於臣。"
唐玄宗雖然作罷,最終還是將魏知古罷為工部尚書,劉幽求、**京也都因為姚崇的彈劾而遭到貶黜。
開元四年,山東發生大面積蝗災,姚崇主張殺滅蝗蟲並焚燒蟲屍,地方官員和百姓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祭天祈福消災,連唐玄宗都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
姚崇列舉魏時發生蝗災不敢滅而導致草木皆盡、饑荒遍野甚至發生***現象的事例勸誡唐玄宗。
指出修德免災並非對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主動救災,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並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
黃門監盧懷慎認為天災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聲駁斥道:
"撲殺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擔,決不推諉給別人。"
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終於打動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滅蝗,最終百姓免於災難,天下太平。
姚崇"以文華著名"、"弱冠補孝敬輓郎,又制舉高第",張說稱姚崇"獻藻彌煥","枷藻"即華美的辭藻,泛指文才。
&niddot;經籍志下》、《**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姚崇集》十卷,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陳尚君先生《全唐詩續拾》存詩二首,數量雖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雲:
"明月有餘鑑,羈人殊未安,桂含秋樹晚,影人夜池寒,灼灼雲枝淨,光光草露團,所思迷所在,長望獨長嘆。"
此詩當作於姚崇事業受挫,遠離長安之時,詩中借秋夜望月,表達戀胭之情,文字雅潔,寄託高遠。
姚崇《夜渡江》雲:
"夜諸帶浮煙,蒼茫晦遠天,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聽草遙尋岸,聞香暗識蓮,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懸。"
中間二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寫出一個從不覺到暗識的過程,靜中有動,耐人尋味,不知王維"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是否有得於此。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
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
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
"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
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裡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
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
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
武則天大悅道:
"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為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
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百官都為唐朝復辟而相互稱慶,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張柬之對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