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幷州風雲(三)(第2/2頁)
章節報錯
"今天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
姚崇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
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營建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髮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
"佛圖澄、鳩摩羅什號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
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
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
"我為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
齊浣道:
"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
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
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麼樣的宰相?"
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
意思是說姚崇只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唐玄宗將要巡幸洛陽時,太廟突然崩壞,宋璟進諫道:
"陛下三年服喪未滿,不可離京巡幸,發生災變,是上天用以警誡的,陛下應停止東行。"
唐玄宗又詢問已經罷相的姚崇,姚崇道:
"太廟原是前秦時期修建的宮殿,後被隋文帝改為太廟,又被大唐所襲用,已存在近三百年。
高山若有朽壞也會崩塌,何況木料,這次太廟崩壞只是湊巧與陛下東行碰到一起,不是因為你要東行才崩塌的。
陛下因關中歉收,糧運勞民,才東幸洛陽,這是為了百姓,東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駕準備,陛下停止東行,豈不失信於天下。
依臣之見,陛下繼續東行,至於太廟,讓人修理就是。"
唐玄宗大悅,張說曾與姚崇一同擔任宰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
"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
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
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后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