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司馬八達(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作為“司馬八達”的老大,司馬朗才能確實不及老二司馬仲達,但品行卻在司馬懿之上,作為長兄無疑十分合格。
“司馬八達”只是因為他們的字號而已,或許因為家教嚴格,再加上家學淵源,能力不至於太平庸,但因為早卒等原因,真正留下事蹟的也就是最年長的三兄弟。
司馬懿自不必說,這可是後三國時代的主角之一,與諸葛武侯相爭了大半輩子,相互成就了彼此。
而司馬孚成績也不小,雖然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更未直接參與司馬氏廢立魏帝的謀劃,至死仍以魏臣自稱,忠心為人所稱道。
司馬孚性格溫厚廉讓,以貞白自立,不與他人結怨,還博涉經史,漢末動亂時,與兄弟在遷徙途中,仍不忘讀書自學。
陳留人殷武,海內聞名,曾獲罪被流放,司馬孚前去探望他,與他同住同食,被時人稱頌。
魏陳思王曹植很有才華,清選官屬,以司馬孚為文學掾,曹植恃才放曠,司馬孚總是誠懇地勸諫他,曹植開始並不接受意見,而後卻能向他道歉。
後來,司馬孚又升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馬孚勸諫太子曹丕節哀,與尚書和洽等整頓秩序,準備喪事,共同擁護曹丕繼位,不久代漢稱帝,是為魏文帝。
當時,曹丕選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親近之人,司馬孚勸諫,於是更改人選。
司馬孚轉任中書郎、給事常侍,宿省內,除黃門侍郎,加騎都尉。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孫權向魏稱臣,許諾送來兒子作人質,送回俘虜于禁,但很久沒有到達。
曹丕疑惑,詢問司馬孚,司馬孚建議不要緊逼,而是準備部隊,靜觀其變。
後來于禁到達,只是因為路上得病而有所耽擱,而孫權的兒子終究沒有送來。
曹丕率軍到達長江岸邊,責問吳國違背諾言,於是魏、吳關係惡化,吳國停止進貢。
之後,司馬孚外放為河內典農,賜爵關內侯,又轉任轉清河太守。
司馬孚在曹丕時代也和辛毗觀點相同,反對伐吳,主張休養生息。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繼位,任命司馬孚為度支尚書,度支尚書為魏文帝曹丕時開始設定,掌管國家財政。
司馬孚認為要擒敵獲勝,應該先有準備,每次諸葛亮入侵關中地區,邊境計程車兵不能抵擋,需要調集中央軍隊奔赴戰場,倉猝間總是來不及準備,應該預先選出步騎二萬部隊,分為兩部,以作交戰之用。
他又建議關中地區連年交戰,糧食物資儲備不足,應該從冀州調集農夫五千人屯於上邽,秋冬訓練,春夏屯田。
這些建議都被魏明帝採納,於是關中物資充實,對待蜀國的進攻也有應對。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齊王曹芳繼位,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後來曹爽專權,李勝、何晏、鄧颺等亂政,司馬孚不管雜事,唯端正自己的行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政變奪權,司馬孚同司馬師一起屯兵司馬門,控制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