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9年,德宗命諸鎮進討不聽朝命的淮西節度使吳少誠。

但因朝廷不設統帥,各鎮軍隊每次出兵,都各自作戰,務求自保,故而久戰無功。

鑑於這種情況,德宗命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出任蔡州四面行營招討使,統率諸鎮。

韓全義懦弱無能,使官軍兩次大敗,韋皋聽聞諸鎮無功,向德宗上疏:

“請任命渾瑊、賈耽為元帥,統領各軍,如果陛下不願意煩勞元老重臣,那麼,臣請求帶領精兵萬人直下巴峽,東出荊楚,前去剿滅凶逆。

如若不然,則應趁著吳少誠請罪時赦免他,停罷兩河各軍,以使公私方面都得以休養生息,這也算是次一等的策略了。

倘若吳少誠他日罪惡滿盈,被部下殺掉,便又要將吳少誠的官爵授給謀殺者。

這是除去一個吳少誠,又生出一個吳少誠,就會禍患無窮盡了。”

德宗同意,便在吳少誠遣使請罪時,下詔將其赦免。

韋皋在蜀地任職二十一年,加重徵收賦稅,以確保按月向唐德宗進奉錢財,以此來維繫其恩典,但使蜀地財源空虛枯竭,時論對此頗有非議。

他在任時,屬下各州私下都相互免除租賦,每隔三年,便豁免一次賦稅。

韋皋屬下的官員積年升遷品級較高的,就上奏保舉他們為劍南轄下的刺史,或者再安排做府中幕僚。

韋皋憑藉發放優厚的軍餉來安撫部下將士,遇到將士婚配喪葬時,一概供給他們所需的費用,所以他能夠長期任職,安然無恙,而將士們也願意為他效力,他藉此得以懾服南詔,挫敗吐蕃。

自公元788年起,韋皋與南詔即以書信往返商洽。

公元791年,唐朝派南詔舊臣段義忠回南詔洽商。

公元792年,韋皋致信南詔異牟尋,願同南詔驅逐吐蕃於雲嶺之外,相互保衛,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

次年,南詔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獻表,願歸唐朝。唐德宗賜異牟尋詔書,下令韋皋派使者到南詔安撫。

公元793年,唐與南詔於點蒼山神祠會盟,結束了四十餘年的戰爭。

公元801年,驃國王雍羌派其弟舒難陀進獻“國樂”,至成都時,韋皋先進行了一番整理、記錄,並對驃國樂舞和樂器感到新鮮奇異,命畫工畫下了驃國的舞姿和樂器,將之獻於朝廷。

次年,驃國樂團到達京師長安,在唐宮廷進行了表演,受到了唐德宗和官員的歡迎。

至此,唐中央政府與驃國建立了直接的友好聯絡,驃國獻樂構成了唐代中後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標誌著唐朝對西南地區的影響力的穩固。

韋皋在聯合南詔打擊吐蕃的戰略中,先後在川滇間的北路和南路開路置驛,重新開啟了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重開後,推動了唐與南詔的交往,也有利於唐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交流。

除了為將為官之才外,韋皋還是一個詩人和文學家,《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錄其文十篇,《唐文拾遺》補錄有文兩篇。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