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撓了撓腦袋,想了一會說道:“呃……不知道……”

“因為眼眶周圍的血供以微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居多,粗血管少了,血液循壞就容易瘀滯。”

“你們其實說對了一半,說的這種是血管型的黑眼圈,也是最常見的。”

“目前臨床上黑眼圈分為四型,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和混合型四類。”

“具體我就不贅述,你們自己查,我就說說最多的這種血管型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主要形成於鼻炎、睡眠不足、眼睛疲勞、內分泌失調、貧血等導致的眼周血液迴圈瘀滯,或下瞼面板的菲薄和透明化,使得其下的血管清晰可見,呈藍色、粉色及紫色外觀,有些會伴有眶周面板的浮腫。”

“你們小女生可以去研究研究怎麼治療,自己去查。”

謝宏小小地炫耀了一下自己的知識儲備,然後趕緊開始下一步手術操作。

因為他對面的林陽已經剝離結束,在等他……

哪有一助操作做完,主刀還沒做完的道理?

謝宏三下五除二完成了剝離,然後道:“上鈦網和鈦板。”

眶底的骨折需要較薄的鈦網和小巧的鈦板,因為眶骨很薄,基本就兩張A4紙疊在一起的厚度。

接下來需要做的是用彎制好的鈦板固定或者取代折斷和碎裂骨質。

很簡單的道理,眼珠子下面的骨頭碎了,那就要換一個東西兜著它。

骨折的復位固定原理很簡單,無非是豎板子釘釘子,想想木匠加固短腿的凳子就能理解。

鈦板有許多形狀,根據位置和骨折形態的不同,可以有“L”型、“T型”、“I型”等等。

但因為人體的骨頭不是平坦的平面,而是曲折起伏的不規則形狀,所以需要醫生自己細微調整鈦板的弧度,從而貼合骨質。

汪泉一手一個拉鉤,拉開了已經剝離開的肌肉和面板,暴露出了骨折斷面。

謝宏一邊彎板子,一邊問道:“明確提出的骨折治療四項原則,會背嗎?”

基礎問題,那位之前答過的女研究生脫口而出道:“解剖復位、功能穩定固定、無創外科和早期活動。”

鈦網很薄,角度很快調整完畢,謝宏和林陽兩人幾乎同時開始復位起來。

謝宏認真又細緻地開始,甚至忘記了回應學生回答的問題。

汪泉瞪大了眼睛,要知道這一步可是關鍵步驟了,謝宏居然就放任林陽操作,什麼也沒說。

謝主任轉性了?這麼放手?

殊不知謝宏此刻心裡美滋滋的。

他的愛好是做手術,業餘愛好是教人做手術,現在他感覺自己要多一個愛好了——和林陽一起做手術。

幹了大半輩子的口腔頜面外科,做了不知道多少臺手術,帶過的一助也數不勝數。

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像林陽這樣,給他帶來獨特的做手術的快感。

一種高效又精密的快感,林陽就像他的分身,為他提前做好一切,又隨時準備解決可能存在的後患。

眶底骨折完成……

上頜骨和顴骨骨折的復位固定開始……

&nm, 厚度0.6毫米,在謝宏忙著復位骨折斷端的時候,身為一助的林陽三下五除二就做好了鈦板的預彎。

當謝宏把鈦板輕輕對上骨面的時候,那嚴絲合縫、毫無縫隙的貼合讓他內心喜悅。

就像年輕人打遊戲,你有一個輔助,進攻時他能扛在前方,各種騷操作控住所有敵人,身為C位的你只需要放技能和普攻打輸出收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