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短毛終於要下毒手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柳宗元祖籍河東郡,是河東三著姓之一。
唐代,永貞革新以唐順宗被逼退位而宣告破產。變法派成員或被誅殺或意外死亡,身為骨幹的禮部員外郎柳宗元亦被連貶三次。
在流放途中,柳宗元深感危險將至,於是修書一封遣散族人。
並留下了這樣的祖訓:皇恩食邑中條道中,五穀為生,耒讀為本,忠恕廉潔,憂國憂民,棄府始徙,盛名勿揚……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
隨著柳宗元黯然離世,河東柳氏匆匆忙忙舉族搬遷。這個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漸漸消失於眾人視野中。
越過了宋、元的沉寂,到了明代,忽然有柳姓人在名利場上大展頭角,耀目一方。
六百年了,這個家族一直都在。
從永樂年開始,柳氏族人接連考中功名。
土木堡戰神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御賜柳氏金匾“行邀天寵”。①嚴格說朱見深登基後叫朱見濡。當時聖旨寫錯字了,可已經昭告天下,只好將錯就錯。
到了嘉靖年的柳遇春一輩——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無關,柳氏不僅仕途得意,商場上也好生興旺。
萬曆年《河東柳氏訓道記》:“田邑廣闊,典當驛號……赴任所及徙邸者,勿宿異姓驛,節儉支銀;京歸吾府者,勿宿異姓驛,恐騷官衙……”
柳家商號、客棧已經多到柳氏子弟出門不用另投別家旅店。
柳族聚居地西文興村在歷山腳下,於群山包圍中,略偏僻。而且他們這一代沒啥大官。②有大佬考證說這一支是冒充的柳宗元后人,不講究了。
所以,既然收“保護費”,柿子先從軟的捏。
敲山震虎!
李自成帶兵進駐西文興村。
柳府十三進院落,雕樑畫棟,規模宏大,修建歷時二十多年。大門兩旁還有前尚書王國光親筆提寫的楹聯。③42年在沁南抗日縣正府領導下,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
李自成進屋落座,端起茶盞抿了一口,先誇了句,“好茶!”
放下杯子,他說道:“柳老先生,前幾個月我來收夏稅,你家繳納的數額不對啊!是不是覺得革命軍好糊弄?要不要我把證人帶過來對質?”
柳之才急忙拱手,“大統領明鑑,非是老漢偷奸耍滑。實在是有幾百畝地只擔了個名,並不是族田。”
現下“詭寄”、“投獻”早已爛大街了。有些小地主或者自耕農為逃避官府課稅,往往會帶著自家田產投在大士紳名下。
崇禎三年,馬如蛟巡按四川,上疏謂生員監生以及縣衙門的吏丞沒有不接受投獻的。
還有,“今日江南士大夫多有此風,一登仕籍,此輩來門下,謂之投靠,多者亦至千人。”
河南巡按毛九華上言:“勢豪之家,僕隸多至數百,奸民乘勢投獻,百姓受其魚肉。”
顧炎武:“一縣之地十萬頃,而生員之地九萬,則民以一萬而當十萬之差矣……富者行關節以求為生員,而貧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員之於其邑人無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
朝廷優免賦稅政策原本有規定,舉人免多少,幾品官免多少之類,但實際操作中大大超出規定。
到張居正時,全國納糧當差的土地急劇減少,和盛時相比“額田已減強半”。幾億畝農田不見了。
張居正按規定能優免糧稅七十餘石,實際卻上報了六百四十餘石。照這樣算他豈不是最少都有數萬畝田?(同時的徐階家產比把持朝政15年的嚴嵩多十倍)
老張還算要點臉面,其他不要臉的人更不用提了。不止優免亂報,而且應繳田賦也拖著不給。
宣德年間,蘇州積欠的稅糧已達七百九十萬石。
窮人納糧,富人納涼。
崇禎皇帝上臺改了優免——
“士首四民,素諳忠義。年來獨寬優免,皇恩則既沃矣,士獨無所自效於危時乎?通查海內生員,大州縣五六百名,即小縣亦二三百名,計一年所入可得三十萬兩,足當一省賦役。今自崇禎三年為始,盡扣充餉,亦不後其君者之當然耳。”
想法很不錯,但是以大明當前的形勢,能執行下去才怪。這個政策能影響的頂多只是窮秀才之類,真正的大地主還是有辦法逃稅漏稅。
再一個,朱元璋開國時才有多少人口,真正的地廣人稀。到崇禎年間人口翻一倍都是少說了,新墾荒地絕對不少,然而納稅田畝反倒少了一億。④明徐渭《會稽縣誌諸論戶口論》“今按於籍口六萬二千有奇,不入丁籍者奚啻三倍之。”當然這是江南一縣情況,不好直接推廣到全國,但也能說明點問題。
都是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