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兩國會談,主賓對坐,表面的氣氛看似安詳清靜,風輕雲淡之下,其實卻隱藏著鬥智激辯的張力。

若是將之形容為外鬆內緊,則在同一時間的平壽城卻剛好截然相反,城裡城外,卻是外緊內松。

北海臨海,平壽的水氣自也充足,夜雨的聲勢更大,大半夜的時間過去,愈下愈盛,已經從起初的濛濛細雨逐漸變得大如瓢潑。

就好像用篩子往下篩似的,雨線形成直道,密密麻麻垂落,把夜空和大地連成一片。放眼遠近,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雨水,從屋簷上、從牆頭上、從亭臺樓榭上,從樹梢上連綿不斷地跌落下來,又都從院中滾出去,在街道上匯成急流。

即便作為郡國的首府,排水系統做得還算不錯,但就算如此,有些地勢較為低窪的街衢,上邊也已然積了深深的一層水。人從中走過,能浸過腳脖子,因夜色深沉,城中燈火稀落,缺少反光下的積水黑壓壓的。

便在夜深人靜,水漫城池之際,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不是一個人在走路,而是好像有很多人都在奔跑也似。

一隻野貓正伏在街邊的屋簷下,機靈地支稜起了耳朵,朝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夜色漆黑,雨落成片。街道的轉角處先是有一抹火光在雨水中隱約閃現,映照在對面的牆壁上,隨著腳步聲的奔近,火光越來越亮。

那野貓似乎感覺到了危險的到來,聳起了身子,好像是在威脅似的,低低地叫了一聲:“喵。”

一支火把出現在了轉角。緊隨其後,兩支、三支、五支、六支,成片的火把躍入它的眼簾。火光閃亮,傳過雨幕,一朵朵的火苗跳躍在它的眼中,又從它的眼中傳出,到對角,是上百個全副武裝、頂盔貫甲的軍卒。

軍卒的隊伍裡,不時有低沉的輕喝,“快點!跟上來。”“不要掉隊。再轉過兩條街就到了。”

呼喝聲似是嚇到了野貓,便見水光與火光之中陡然拉出一道黑影,飛快地竄上牆頭。

“他奶奶的,哪兒來的畜生?”

被嚇了一跳計程車卒罵罵咧咧,下意識地抬頭看了一眼,東方的夜空裡,厚厚積雨雲的縫隙中,那三兩點的星光還在閃亮,像是好奇有趣地偷覷,又似冷漠無情的凝視。

“這什麼鬼天氣?”那士卒嘟囔著道:“下著雨還能出星星,實在太怪了。”

隊伍的最前邊,有兩個人帶頭。一個穿著平民的服色,一個穿著一身玄色輕甲,平民服色的那人正是奔命司的暗探,而穿著箭袖之人卻便正是高晉。

他奉了禰衡的命令,帶著兩千人馬星夜疾馳趕到平壽,與縣尉吳班通了聲息之後,便先留了大半人馬予他,一則駐守城外,防止賊人逃竄,二則配合監視城中守軍,隨後高晉與吳班又各自分配任務,因為聚集在城中的“士族亂黨”並不是都在一處的,所以他們又將兵馬分做數隊,此時出現在這裡的這一支便有三百餘人,由高晉親自帶隊,目標直指城西的王氏府邸。

北海王氏自東漢開始便是青州的一等望族,秦始皇滅齊國後,為防止地方王族反叛,把大多數田齊宗族遷往咸陽,但田氏也有幾支後裔逃避了遷徙,其中一支留在北海,便改姓王氏,又因所居地望不同,在東漢時分為三支,分別是營陵王氏,密縣王氏,以及劇縣王氏。其中劇縣王氏和密縣王氏在後面的兩晉時期達到高峰,“捫蝨談兵”的前秦宰相王猛便是劇縣王氏出身,為天下所重,而密縣王氏以王閭最為著名,數世同居共財,家人有百餘口,家門雍睦,鄉里敬慕,官府奏聞,被旌表門第,號稱天下著名義門。

不過在此時,卻是營陵王氏最為著名,如先後仕過孔融和孫策的王脩,便是出自該地。

克復曲阿之後,王脩與全柔一同被古劍生擒,雖然依舊不願入仕,不過看在對方既是青州老鄉,又與自家同姓(主要還是無名小卒,造成的麻煩不大),王政倒並沒有太過為難對方,便讓他直接歸家了。

可惜他的寬容大量,卻並沒有換來王脩的感恩戴德,對這個黃巾賊寇依舊萬分痛恨,便在不久之前,便私下裡與一個從許都前來的故舊見上了面。

既是從許都而來,自然便帶了大將軍曹操的手信,在信上已然言明,王政託名漢臣,實為賊寇,若他們肯在平壽城起事,那麼曹操便會在江東牽制王政的主力,同時臨淄的袁譚也會出兵南下,用來牽制琅琊、泰山的徐州駐軍,然後裡應外合,爭取一舉克復北海國。

曹操更有許諾,待事成之後,功大者封侯。

對於封侯不封侯,王脩其實並不是特別看重,他之所以處心積慮欲與王政為敵,主要還是想為舊主孔融報仇,只是苦於有心無力,沒有辦法。忽然間曹操主動主動遞來支援,他自然是求之不得,當場就拍板決定,答應完全按照信中所說行事,經過一番的聯絡與密謀,更是立刻找來了不少“志同道合”之輩。

這也很正常,雖然入徐州后王政就一改起事之初的作風,沒有再動輒對士族大戶抄家滅祖,但北海漁鹽何等發達,既然成了他的地盤,這麼一塊大肥肉怎麼可能還留在別人的手裡,自然是悉數收歸國有,如此一來,對其切齒痛恨者自然不在少數。

雙方一拍即合,當即約定,四月底在平壽城集會,五月初就正式立旗作亂。

具體計劃如下,因為參與舉事作亂的大部分都是士族高門,家中自然多有僕僮,單指王脩府上,僕僮便不下二三百人,加上其他的一些,湊足兩千人問題不大,此外駐軍中不少又有一部分都是原本的降軍,也可以聯絡一下,與之共同舉事。

“兵家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在孫策帳下經歷過戰場的王脩信心滿滿:“吾等如今便是以有心算無備,勝算起碼在七成之上!”

“且我已說服縣君符胥,舉事當日,會先以議事為藉口將吳班這些賊首請入府中赴宴,到時在宴席上先把他們一網打盡。”平壽城內另一個大族鄭家家主鄭禎比他更有信心:“賊首既除,餘輩群龍無首,我方又準備充足,勝算何止八成,十成也是有的。”

“大善。”

王脩頷首:“待奪下平壽城後,咱們必須乘勝追擊,不能給賊寇太多反應的時間,所以按我的意思,也不用所有參與此事的人都來平壽,選出一部分各自留在本城,待接到我平壽城起事成功的訊號之後,便就立刻也分別在各城起事。”

“如此以來,方可如大將軍所言一般,使我北海一舉克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