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劉璋(第1/2頁)
章節報錯
另一邊的成都城,益州牧府內。
側室內,仍舊燈火通明,因辯論結束,堂內氣氛不復起初的劍拔弩張,魯肅安坐席內飲茶,與幾個蜀中士子談詩論畫,倒也算是談笑風生。
這時一陣細碎的腳步聲傳來,諸人皆停下話頭,轉首去看,見來人卻不是早先離去的王累,而是一個淡掃蛾眉的侍女。
入來室內,侍女對眾人款款萬福,旋即輕聲問道:“請問哪一位是揚州來的貴客?”
魯肅聞言連忙起身,“貴客不敢,在下揚州魯肅。”
“尊使有禮了。”那侍女說道:“老爺相請,尊使請隨奴婢來。”
“有勞。”
因為夜色已深,劉璋沒有在正廳接見魯肅,而是私室相見,室內紅燭高燒,亮如白晝。
魯肅進得前堂,打眼一掃,只見一個穿著錦衣的青年坐在案後,王累則相陪在側,心知那人便是劉璋,當即先行躬身行禮:“揚州佐吏魯肅,拜見劉益州。”
一個柔和悅耳的聲音在前方響起道:“尊使免禮。”
聽到這話,魯肅起身,抬頭一看,剛好與劉璋打量他的眼光直接交觸。
但見這位益州牧年約三旬,面色白皙,眉清目秀,氣質文秀,讓人一見便知定是大族世家的良好出身,只可惜臉型稍嫌削瘦,再加上雙目神光不足,便顯得有些神采闇弱了。
他在打量劉璋,劉璋也在看他,眼見魯肅與一般儒生全然不同的體形神采,劉璋亦是雙目一亮,唇角露出一絲溫文爾雅的笑意,柔聲道:“久聞厲陽侯帳下英才濟濟,今日見到魯使者這等風采,便知傳言非虛。”
“聽說他有書信給我?請尊使拿來,容我觀看。”
“是。”
魯肅從懷中掏出書信,遞給一旁的王累,由他轉呈給劉璋。
才入眼信上的筆跡,劉璋便脫口讚道:“好字!觀此字跡,便知王州牧有大才也,難怪能以布衣之身,崛起草莽,掩有今日基業.”
好字?
魯肅聞言有些訝然地看了眼劉璋,王政的書法值得一道的就是氣概雄渾,單論字跡本身其實十分一般,遑論當的了一個好字,更別說什麼透過觀字能看出其有大才了
他卻是不知,劉璋這話其實倒也不是拍馬屁,雖是宗室出身,但因為是劉焉的幼子,劉璋自小頗受寵愛,在學問上其實造詣不高,眼光自然一般,本就分不出書法的好壞,看的順眼便隨口誇上一句。
欣賞了一陣子,才繼續看下去,其上話語不多,大略言道:“荊州劉琮,陷我豫章,擅起邊釁,此無道也,今吾承阜陵王之邀,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伐荊襄,討其不臣.”云云。
如果說這幾句話還算的上冠冕堂皇,是打起來劉赦的旗幟來請劉璋參戰,那麼在書信的末尾,有一句話卻就是直指揚州與益州兩家的私利了,或而言之,便是王政許諾給劉璋的好處。
“劉琮無道,若能克復荊襄,上可削此亂臣,報天子之皇恩,下可拯救蒼生,扶百姓出水火,願與劉益州共匡漢室,同整山河,永為盟好。幸勿觀望,速賜迴音。”
看到此處,劉璋眼皮跳了一挑,什麼共匡漢室,同整山河,是割據山河吧?
他不動聲色地瞧了魯肅一眼,把書信重新疊好,放在案上,卻不就此針對書信展開話題,而是岔開話風,緩緩地說道:“聽王公有言,方才尊使在外堂之上,曾自比蘇秦、張儀,此語果有之乎?”
魯肅聞言微微一笑:“蘇秦、張儀,縱橫士也,非肅之願效者也,肅雖不才,更願學步子貢。”
“子貢?”劉璋聞言一怔,“此是誰人?”
聽到這話,一旁的王累大覺尷尬,而魯肅更是立刻在心中有了定論
看來這位益州牧雖然出身高門,卻是個不學無術之輩啊!
一邊暗中吐槽,魯肅面上倒是不露聲色,依舊恭恭敬敬地道:“子貢,便是端木賜,孔門七十二賢,儒家十哲之一。”
與武廟十哲不同,儒家十哲在兩漢便有說法,源自《論語·先進》,從德行上論,有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位;言語上則是宰我、子貢;政事上則是冉有、季路,最後在文學上推崇子游、子夏。
“噢?不知此人有何優異,能入儒家十哲,且令尊使願效仿其志?”
“子貢善辯,縱橫家之祖,此其一也。‘可與言《詩》’,文學出眾,此其二也。‘賜也達’,子貢通情達理,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此其三也。‘貨殖焉,臆則屢中’,在理財和經商上,他也有著卓越的天分,此其四也。”
魯肅道:“世人都認為十哲首推顏回,但是肅卻認為子貢才是當之無愧的‘十哲’之首!”
劉璋來了興趣,“為何?”
“當春秋亂時,諸國紛爭,顏回之賢,無利百姓,而子貢之賢,合乎時宜,用之則國興民富,不用則國亡民窮,”魯肅正色道:‘若不能經世濟民,單是獨善其身,怎堪聖賢之譽?”
劉璋不由微微動容,思忖片刻,緩緩點頭:“尊使所言,不無道理。”
既然連許靖、王累這樣的臣子都先做過了解,對於劉璋這個益州牧,魯肅自然不會毫無準備,出使之前便對其的脾氣,性格,喜好有所瞭解。
而在魯肅看來,劉璋是一個真正仁義愛民的君主,和劉表的優待士人以求名譽不同,劉璋不僅對士族,臣子好,對百姓也頗為愛護。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性格懦弱,器非英傑,才非人雄的情況下,劉璋卻能獲得不少人的忠誠。
為什麼在發現張松暗通劉備,密謀賣主之後,其兄張肅竟會主動告發,且在重視血親的兩漢,這等行為竟然沒有得到多少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