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十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政等一行人繼續向前而行。
沿路兩側皆是麥田,行有約摸七八里地,見前頭現出一處村落,王政立馬遠望,見村頭有兩棵大樹,時已三月,樹葉甚為茂盛,顯得鬱鬱蔥蔥。
“這村子瞅著有些眼熟。”王政看了一會,顧盼左右問道:“咱們去年下鄉之時,是不是也來過此處?”
“主公所言不錯。”
郭嘉看了片刻,點了點頭:“那次陸太守陪同出行,曾說奉將軍之命,將各縣做了一個戶口統計,這村名叫潘家村,原有戶數千餘,去年咱們來時,卻只剩下了三百出頭,其中多數還是老弱婦幼。”
王政嘆了口氣:“干戈不止,蒼生受劫,說起來江東的民生凋敝,卻都是本將和孫策、袁術的紛爭所導致的。”
“民生凋敝,固然與孫策袁術這等亂臣賊子脫不了干係,卻與主公無關。”郭嘉道:“主公興義師,伐無道,我軍南下本為剿戮群兇,拯救黎民,過程中有些許動盪,也是在所難免。”
“興義師,伐無道?”
王政啞然失笑,搖了搖頭:“對江東百姓而言,袁術是否無道之君,當真未必好說,便算是了,其君是惡,其民何罪?誠哉斯言。”
這句話出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春秋時期,晉國經歷了著名的‘驪姬之亂’,公子申生被殺,重耳被迫出逃。其實當時出逃的不光有重耳,還有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姬夷吾”。姬夷吾逃亡到了梁地,請求秦穆公幫助他回國繼位。承諾如果能幫他順利回國,就把河西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作為回報。後來,秦穆公還真的幫姬夷吾回國繼了位,這就是歷史上的“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以後,卻根本不想實現他當初割地的諾言。跟自己手下的大臣一起對來要地方的秦國使者賴賬,說:“當時我還沒有繼位,做的決定沒有法律效應啊。”使者沒辦法,只好罵著街回秦國了。
過了不久,晉國鬧了大饑荒,糧食顆粒無收,百姓餓死無數。晉惠公只得向秦國借糧。但是又擔心割地的事情自己言而無信,秦穆公不會借糧給他。有大臣出主意說:“您可以跟秦穆公解釋。不是不借,只是暫緩交割。如果秦穆公不借,就是他不對了。”
晉惠公同意了,便寫信給秦穆公請求借糧。
秦穆公接到信以後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把糧食借給晉國。大臣們大多都是反對,更有人提議:“晉國饑荒,正是老天對晉惠公言而無信的懲罰,我們不僅不該借糧,更要趁機去攻打晉國,這樣必定能一戰功成。”
這也是正常人的反應,卻沒有想到秦穆公在這個時候說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話,便是:其君是惡,其民何罪?
晉惠公失信於人,的確是有過錯,也對不起我,但是晉國的老百姓有什麼罪呀?我為什麼要因為晉惠公的過錯,懲罰無辜的百姓呢?所以我決定借糧給晉國。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歎服,不再反對,於是無數堆滿糧食的車和船跨越千里的水路陸路,絡繹不絕的向著晉國都城使去,每一車,每一袋,既滿載著秦國人的深情厚誼,也滿載著秦穆公的格局和氣魄,這便是天朝史上有名的泛舟之役。
郭嘉默然片刻,沉聲說道:“主公能有此心,臣甚為敬佩,代袁術為江東之主,長遠來看,更是百姓之福,蒼生之幸,依臣看來,主公英明神武之姿不遜光武,最多十五年內,必可令群雄俯首,天下重歸太平。”
劉秀一統天下所花的時間正好也是十五年,這個成績放在天朝千年歷史上也算中上了,但王政卻還是搖了搖頭:“十五年?太長了!”
“那主公以為?”
王政微微一笑,放目遠顧,看著遠處的村落,看著更遠處的山川河流,突然低聲吟道:“君不見白骨蔽野紛如雪,高樹悲風聲颯颯。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這詩雖然是初次聽聞,但郭嘉這等飽學之士卻是立刻明白了其中意思:英雄拔劍,則非成即敗,可無論成敗與否,蒼生的十年劫難卻跑不了了。
但不管詩的本意如何,卻也要看吟者何人,何時所吟,詩以詠志,那麼放到此時卻是另一層意思了。
既是英雄,那自然就有責任讓蒼生所受的劫難少一些,所以王政心中的志向,便是認為拔劍的若是英雄,那麼最多十年,便要一統天下!
郭嘉暗自尋思,王政於初平四年揭竿而起,如今是建安二年,已是過去了五年時間。
五年內從一介什長躍居為一方諸侯,更統治著九郡之地,這份成就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也正是因此,即便他出身低微,更曾是一名黃巾賊寇,卻依舊被天下人視為逐鹿中原的最有力者之一。
當初認王政為主雖然有半被迫的原因,但如今郭嘉卻是深為慶幸當初的選擇,因為在他看來,那個“之一”如今都可以去掉了。
袁紹算什麼東西,豈能和吾主相提並論?
但是信心歸信心,若是要十年一統天下,那便等於接下來王政要在五年內將其他諸侯全部掃滅,這可有些難度了。
難度還是其次,最怕的是操之過急,壞了大好形勢!
郭嘉剛要說話,卻見王政打馬一鞭,一邊催騎快行,一邊顧盼笑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是江東咱們都治理不好,得天下亦是無用,走,咱們且去這潘家村看看。”
“諾!”
......
數十騎風馳電掣,轉眼間來到村口。
王政先不急進村,便就停在那兩棵大樹之下,勒住馬往村裡細觀其中變化。
相比去年來時,村中冷冷清清,路上雜草叢生,很多的村宅也都倒塌了,這一次,還沒見著人影,就先聽到了幾聲雞叫。王政打眼看去,見村中的土路平整了許多,到處都是人的腳印和車轍的印痕,雜草也都沒了。
再往裡看,屋舍整齊,一眼望過去,之前那些倒塌的房舍或者已經被清理乾淨,或者就在原有的根基上又重新建造起了新的土屋。更又且遠遠地看見,便在土路轉彎的地方,有三兩隻雞鴨,也不知是從誰家跑出來的,正一搖三晃地在地上尋食。剛才聽到的雞叫大約就是它們發出的。
不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