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謀士夢(第1/3頁)
章節報錯
正是如此,不過以臣看來,若是內賊所為,嫌疑最大的應該還是袁紹的三子袁尚。」
糜芳躬身回道:「臣之前看過冀州那邊的情報,說此子最得袁紹寵愛,而兩年前袁譚便被袁紹過繼給了亡兄袁基為繼子,所以理論上而言,如今袁熙才是袁紹這一脈的嫡長子。」
「袁熙佔了名分,袁尚則佔了情分,各有所恃,自然會相爭不下。」
聽了糜芳的分析,王政下意識地搖了搖頭,「應該不可能是袁尚。」
糜芳聞言一怔,「主公為何這般肯定?」
袁紹雖然在三國演義中退場的時間較早,但戲份並不算少,作為曾經壓制過曹操很長一段時間的雄主,更在後世天朝被不少專家,網友作為重點分析,其中有些資訊王政也看到過,隨著等級的越來越高,他如今不僅五感過人,連記憶力也比穿越之初好了不少,此時稍一回憶,便記起了大半:
「據本將所知,袁熙才能平庸,除了討了個美女老婆外,實在乏善可陳,不僅未得袁紹歡心,冀州文武百官也沒有多少人支援他,未來若是出現奪嫡之爭,只可能會出現在袁譚和袁尚兩人之間。」
袁熙一直呆在鄴城,主公是從哪裡得知袁熙才能平庸,不得百官支援的...
奔命司這邊都還沒調查出這些呢?
糜芳心中一凜,嘴上卻道:「那按主公所言,袁熙既無威脅,那袁譚也沒有動手的理由了?」
「那倒不一定。」
一邊說著,王政一邊站起身來,在房內來回踱步,一點點地推敲:「袁熙和袁尚關係似乎更為親近些,他又剛被任命為幽州刺史,若是給他幾年時間,不說成多大氣候,勢力定然是有一些的,來日奪嫡,一旦相助袁尚,自然也有些棘手,所以袁譚提前動手,防患於未然,倒是有可能的。」
「主公明見萬...」
糜芳馬屁都沒拍完,卻見王政已搖了搖頭,先自否決了自家的判斷,「還是不對,袁譚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過繼給了袁基一脈,袁譚依舊還是袁紹的兒子,從其能單獨領軍鎮守青州來看,袁紹對袁譚還是很重視的,既然如此,即便袁紹情感更偏向袁尚一些,袁譚也未必沒有機會繼承袁紹的官爵了。」
王政可是隱約記得,即便官渡之戰後袁紹發病去世,都還沒有明確過袁尚為自己的繼承人,袁尚能夠上位,是因為審配和逢紀向來為袁譚所厭惡,又和辛評、郭圖有過節,擔心袁譚即位後加害,因而私下改袁紹遺命所導致的。
這說明什麼?
說明袁紹或許不算是一個明主,因為他沒有處理好自家的身後事,為袁家的內亂埋下了伏筆,但卻也沒有真正做出過「廢長立幼」的蠢事。
這個王政能夠理解,喜歡是一回事,選擇卻是另一回事,嫡長子繼承製能夠成為天朝延續千年來的歷史規則,是因為就它本身就是在諸多風險和變數中做出的一個最優解了,雖然不能保證繼承人的賢與不賢,但起碼先避免了互相爭權,引發禍亂、乃至手足相殘等更為嚴重的問題。
這一點,袁紹應該能看的出來,當然,看的出來卻一直猶豫,也不怪曹操會不屑的評價其「好謀無斷」了。
說到這裡,王政頓了頓,肯定地道:「當年泰山奉高,本將曾與袁譚有過交手,此子行軍作戰上中規中矩,不算什麼大將之材,卻也尚算穩重知兵。」
「見其章法而識其人,如今袁紹僅僅只是傾向袁尚,但,僅僅也只是傾向,並未到了情勢危急之時,既然如此,以袁譚的性格,實在沒有多少兵行險著的理由...行刺這一招太激進了,也太魯莽了!」
「但凡不是傻子,便能看的出
來,恰恰是在袁熙府上發生的行刺,所以袁熙反而嫌疑最小,袁紹一旦調查,也必然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等等,要是袁譚所為,那就是擺了一個局中局!」
局中局?
糜芳這時也反應過來,不由脫口而出:「主公是說,這一次行刺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栽贓袁熙,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正是讓袁紹調查之後,發現是袁尚栽贓自家的兄弟?」
「要真是袁譚策劃,那他的目的或許正是為此了。」
王政頷首道:「只要袁紹一番調查,發現行刺一案與袁尚有所牽連,哪怕就算證據不夠充分,袁尚也大半不信,但只要有一絲懷疑,一絲不滿在心底產生,就有可能讓袁紹重新思考立長還是立幼的問題,進而讓袁譚獲得了更大的希望。」
這個推測,已經算是比較高明的看法了,而能看到這一步的王政,也讓糜芳暗自感慨:「蒼天待吾主何其厚也,不僅天生神力,更有天授其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