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司馬懿(第1/3頁)
章節報錯
曲阿的俘虜抵達壽春的當日下午,便有一隊商旅乘馬出城,出得城後,夤夜賓士,直向北面而去。
他們的目的地,是位於豫州的許都。
許都,原名許縣,自西周開始便作為封國存在,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結於許國君主,傳五世,在戰國初期併入楚國。
秦漢時期設許縣,屬潁川郡,至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許縣便作為了帝都的東南門戶,聚集了大批世族。
世族們憑藉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擁有自己的武裝,同時興辦教育、大興儒學,經過百年的財富積累和文化積澱,潁川郡成為了大漢首屈一指的繁榮郡縣,經濟發達、人才輩出。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奉迎天子後遷都許縣可以說是當時地盤(兗州+小半豫州)裡的最優解。
其一,避開袁紹。
在呂布聯合陳宮等人攻襲兗州時,曹操危難之際,袁紹已經表露出想要兼併的意圖,所以與冀州直接交壤的兗州肯定是無法考慮的,距離太近,強鄰在側,沒有安全感。
其二,為求發展。
大爭之世不進則退的道理,人人皆懂,再說便是想要偏安一隅,除了西南的益州之外,其他州郡本也沒有這個地利條件,而曹操要想發展,首先便要排除東北面,無論袁紹還是公孫瓚,在當時可都算上最難啃的骨頭了,定都許縣,便是將中心放在了潁川,接下來無論去攻打西南面的南陽,西北面的馬騰,抑或是東南面的豫州,都很是方便。
其三,地理條件優越。
許縣不僅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糧區,受戰火波及較少,另外還位於潁水東岸,而潁河南下匯入淮河,有了潁水這條運輸線,許縣就很容易得到周邊物資的供應,後面曹操採用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昌附近試行屯田之計、透過軍戶屯田得到了大量糧食,解決了供給問題。
且許縣自身三面環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別山的地勢有效阻擋住來自馬騰、劉表、袁術三面的攻擊。
當然,許縣其實是有一個致命的軟肋的。
便是它的東面乃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若是有敵從東面來犯,一旦跨過幾個縣邑,便可直搗黃龍。
這一點曹操和麾下的謀臣們並非沒有看到。
之所以最終依舊選擇遷都許縣,便是因為東面乃是徐州勢力。
在他們看來,無論是陶謙,劉表還是後面的呂布,都是自顧尚且不暇,哪還有多少反攻、西進的可能?
原本的歷史也的確如此,徐州數度易主,始終未曾給許縣造成過半點實質的威脅。
可如今一切都不同了...
因為徐州落入了王政的手裡!
一統徐州,兵強馬壯的王政若是大舉西進,直搗黃龍,甚至比袁紹還要輕鬆,畢竟袁紹若要南下,起碼還要先攻克陳留這一道北面的門戶。
思慮至此,曹操可謂是寢食難安,甚至生出了再次遷都的念頭。
這也是曹操明明對王政甚為忌憚,更清楚若讓此子得揚州後,將會愈發難制,最終卻還是選擇和其合作,共擊袁術,便是為了將汝南掌握在自家的手裡,屯駐重兵,以為防範。
同時對於王政的一舉一動十分關注,在壽春城內廣佈暗探,搜尋情報,生怕猝不及防,被對方來個突襲,直接偷家。
而從壽春出城的這隊「商旅」,便是去給曹操報訊的最新一路使者。
......
使者們一路向北,沿途經過數條大河,翻過幾座重山,也不知迎來多少日出,又送走了幾何日落,經過一座座的城鎮,又穿過
一片片的曠野,幾乎是馬不停蹄,不捨晝夜,終於在第五日時進入了潁川境內。
到達許都時,已是夜半時分,他們在城下亮出令牌,出示了荀彧親筆所寫的路引、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