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人入得船艙,分別落座。

同樣是與王政初次見面,相比沉殊起碼還和王熊有些交集,召寧以及召家之前都只與陸績照面,如今終見本尊,立時表現的頗為熱情主動。

“州牧白龍魚服,親赴敵國,膽氣之豪邁,著實令在下欽佩。”召令一臉正色的拍著馬屁:“此真英雄本色也!”

王政聞言微微一笑,心道:“幹大事怎能惜身?”

再說了,廣陵郡如今明面上雖不在他的勢力範圍,但沿江城池如堂邑、江都卻都暗自掌控,泛舟而來又有多大危險?

不過以王政今時今日的身份地位,兩次親入九江,說好聽點是膽氣甚壯,說的不好聽點,就和郭嘉評價孫策一樣,的確也是輕而無備了。

所以對於召寧這番吹捧,他也不去接話,只令侍從奉上茶水,一番寒暄過後,言歸正題。

王政先對陸績問道:“距本將離開揚州至今已有半月,壽春如今情勢如何?”

“稟主公。”

已定下君臣名分的陸績面對王政時自然無法如召寧那般言笑無忌,忙恭聲道:“我軍虎賁在濟北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加上劉表麾下的文聘部和我軍吳勝將軍部皆已抵達汝南郡平輿城,故袁術已然於五日前召集諸將,點齊三軍,並於兩日前,派遣出了先鋒部隊開往汝南平陽。”

“此事本將已然知曉。”王政頷首,他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二度重返九江,正是因為已收到訊息,壽春袁術已然開始出軍,調虎離山眼見將成,“還有呢?”

“這番出軍,楊弘原本建議由馮豐為帥,但袁術最終決定親自出馬,既是因為顧雍等大臣的勸說,似乎其中...”

說到這裡,陸績頓了頓,猶豫了會方道:“還有宮闈之風的推動。”

顧雍等人勸袁術親征的說辭,無非是此次北伐許都,乃是關乎天下格局的一場大事,其隆重程度不亞於滅國之戰。

而這等規模的戰事,一旦勝利主帥定然譽滿四方,若用馮豐為帥,怕有日後功高震主之危。

而由於此次出軍並非單隻揚州,南面三大強侯皆有其份,且首倡者乃是徐州,因而便是失敗袁術也無需擔憂名譽受損,可謂勝則有利,負則無損,何如親征?

但是楊弘始終堅持己見,認為袁術絕不可親離壽春,雙方一時相持不下,袁術亦是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卻是馮夫人挺身而出。

婦人言道,荊州劉表本就年邁,又是儒生出身,想來不會親自率軍,而徐州那邊王政卻已然揚言是必定會親自出馬的。

揚州這邊若是以馮豐為主帥,恐難與之相抗,王政自然便是當仁不讓的盟主,那一旦得勝,戰後的輝煌和盛譽豈不是讓王政獨享了?

還有更關鍵的一點,攻破許都之後,獻帝和朝廷諸公如何處之?

到底是去徐州呢,還是揚州?

這番話徹底打動了袁術,他同樣對此戰勝利信心十足,便更多考慮戰後的勝利果實如何分配了。

劉表最看重的是潁川郡,他最看重的卻是獻帝!

念及此節,袁術當即拍板決定留楊弘鎮守壽春,他則親率三軍,征伐前線。

“袁術此番出征,馮豐、梁剛等汝南系的老將也都帶了同去,倒是把楊弘留了下來鎮守壽春。”陸績道:“又有甘寧為壽春巡城諸將,李仁為其副手。”

“甘寧留在壽春了?”

王政聞言一怔,楊弘為袁術的謀主,袁術不帶他去前線打仗,反而留下來坐鎮壽春,大約不外乎壽春乃他的根本之地,不容有失,倒是合情合理。

至於李仁麼,這幾年戰績不佳,不僅在揚州軍中的地位和威望受損,更關鍵的是名聲都不太好了,兩次大戰他在場的結果都是大敗而回,總不免讓人覺得其個是禍星,袁術嫌其礙眼,這等大戰自是不願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