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老虎雖走,虎穴猶自難闖(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是...
甘寧這個以勇悍聞名的新附之將,袁術為何將其留在了壽春?
這不是大材小用麼?
眼見王政面露訝然,陸績猜出了他的疑惑,提醒道:“主公,甘寧本是劉表麾下的將領,此番自然不可帶去前線。”
王政立刻反應過來了,連連點頭。
對啊,在袁術看來,這次乃是三方聯手共擊曹操,那麼此刻荊州軍便是友非敵了,若是把甘寧帶了過去,讓荊州人心生不滿,豈不因小失大?
不過甘寧留在壽春對他可不是什麼好訊息啊,王政思忖道,他這穿越者自然是清楚甘寧的能耐,此人本就有萬夫不當之勇,再加上一個心思縝密的楊弘,兩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大抵是會給他接下來的計劃增加難度!
沉吟片刻,王政環視左右:“袁術主力何日出城,可曾定下了麼?”
這些都是軍機密事,沉殊和召寧雖是世家嫡裔自然不知,陸績雖是個都尉,官階畢竟還是低了點,也只是略知一二,所以能詳細回答的只有李述。
“稟州牧,”李述道:“據末將所知,明日乃是剛日,袁術會去做累祭、宜社、造禰、禡祭,建牙,那麼後日應該便是誓師典禮了,大軍出征當在四日後。”
秦漢出征必有誓師,誓師之前先要祭祀,祭祀有四:天、地、祖先以及軍神蚩尤。
類祭,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天帝,表示恭行天罰,以天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社是土地神,宜社的意思便是向土地神表明征伐敵人是為了保衛國土,開疆闢土,所以叫「宜社」,造禰便是告祭祖先,禡祭便是祭軍神和牙旗,軍神乃是蚩尤,牙旗便是軍旗,古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自光武開始,東漢大軍出征前常有「建牙」儀式,便是把大旗樹起來,然後「禡牙」。
聽著李述一一解釋,王政目瞪口呆,他打了快兩年戰了,每逢戰事誓師是必然的,但祭祀也基本只是前期時會將“黃天”拿出來招搖一下,洗白上岸後連這都省略了,沒想到還有這麼多的禮節。
還是骷髏王這等高門子弟會玩啊...
暗自感慨,王政乾咳一聲,問道:“甚好,那城中留下的軍馬又有多少?”
“具體數目不好說,”李述道:“不過按照城內留下的部曲來算,估摸著應該是一萬人馬左右。”
說著忍不住問道:“壽春乃是昔日楚國王都,本就是一座大城,袁術來揚州後更是屢次修葺,加築城牆,如今更留下楊弘和甘寧以策萬全,便是袁術本人不在,有末將和陸兄弟為內應,恐也難以速克,不知主公...”
聽到這裡,陸績和召寧、沉殊也齊齊望向王政。
堅城、勇將、謀主、萬餘駐軍。此皆為袁術主場之利,而王政甚至至今尚未在九江境內有一個城池作為據點,他這般煞費苦心地將袁術調虎離山,如今的確成功了,可接下來要如何奪取壽春呢?
這個疑問不止盤旋在李述的心頭,其他人也全都百思不得其解。
之前王政的確借王熊之口給陸績說過一套智取壽春的“上策”,但實則這個所謂的“上策”是從郭嘉剛剛提出時便被王政否決廢棄的,當然,後來後來王政也明言相告了他們,因情勢變化會以另一個“中策”來去壽春...
但是這個中策到底是什麼,陸績等人至今猶自不知。
水鳥高飛,波浪翻湧。隨著波浪船隻微微盪漾,江上秋風撲入艙內,捲起簾幕,颯颯作響。艙內多人沉默無言,靜待王政分說。
歷數王政入壽春以來所用的種種計謀,先用瞞天過海,騙的袁術信他來壽春是為了借道奇襲許都,然後以反間計意欲挑撥袁術與楊弘的關係,雖然最終未成,也巧用手段將楊弘調走合肥,再利用城內望族士子造成輿論,激起袁術的驕傲,欲擒故縱。
接著遠交近攻,與劉表暗地達成盟約,並與後者聯手,一唱一和,更進一步地火上澆油,刺激出袁術不切實際的雄心壯志,最後釜底抽薪,調虎離山。
如今袁術眼見便要離開壽春北上了,看來大功告成,可是另一個矛盾卻又出現了...
老虎雖走,虎穴猶自難闖!
須知徐州軍目前在九江境內可是沒有一兵一卒的駐軍,更缺少立足的城池,就好似空中樓閣,再強的實力也沒有用武之地。
退一萬步說,六安、合肥的確尚且還有郭嘉和黃忠的部分人馬,可哪怕是最近的合肥城,想要抵達壽春也要透過成德和西曲陽兩座重鎮,相隔千里,實在難以出其不意,玩什麼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