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隱患(補第四位盟主加更4000/20000)(第1/2頁)
章節報錯
思忖已定,王政轉回桉前,提筆又與前線寫了一封迴文。
“兵法雲,上下同欲者勝,沙場作戰本就兇險,攻堅尤是,無論新卒降卒,凡是陣亡之將士,都要給以妥善的酬功與撫卹。”
“另,黃忠中創不退,壯志可嘉!然及戰,將之責不在衝鋒,而在指揮。將之安危,軍之所重,漢升身為前線大軍副帥,不但要為攻東城門負責,更要對全軍負責。接此信之日,即令黃忠下前陣,不得再親臨戰,只需上接吳勝、郭嘉,下協天軍諸部,做好本職即可。”
說實在話,聽到黃忠受傷的訊息,王政可是嚇了一跳,同樣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看來就是全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比如黃蓋幾十個不合不敵黃忠,這在旁人乃至黃忠本人看來,自然是證明他穩操勝券,大佔上風,可在王政看來呢?
對於此事王政倒不意外,畢竟黃蓋也不是什麼無名小卒,算是東吳這邊的頂級武將,單打獨鬥估計還要勝過于禁不少,可幾十個回合代表了什麼?
代表著黃蓋可以正面擋住黃忠的攻勢,乃至形成牽制,且維持在一個不短的時間內,那麼便意味著在兩軍鏖戰的情況下,黃忠再非毫無危險!
三國的超一流的武將之所以常常在敵陣之中上演來去自如,彷若無人之境,其中的關鍵便是要始終保持一個極強的機動性,這個一方面固然是要靠著乘馬,另一方面便是沒人能留住他太長時間,讓其始終可以左突右顧,不給人包圍,弓失的機會,那麼兇險自然大減。
王政可不希望為了區區一座六安便賠上手下目前除他本人外唯一在武勇上拿得出手的黃忠,自然是要特意囑咐一番。
寫完之後,到底心牽前線,意猶未盡又補上一句:“皖城程普可有何動靜?是否已經聞訊?可否有見其援軍?”
“今我軍取六安,首要之重,不在攻城,而在以付出最小的代價來最大化消滅孫策兵馬,此乃重中之重,諸將不可忽視,務必打起精神,多多散步哨騎,萬萬不可大意。”
看完軍報,王政坐在墊上揉了揉額頭,稍微養了養神,旋即開啟了另一封,與之前幾次不同,這次除了軍報之外,尚有一封郭嘉的私信。
看不幾眼王政眼中先是露出讚賞之色,可隨後不久卻是面色微變。
當日出征之日,王政本準備是讓郭嘉跟隨自己這一路出征,最後卻讓其隨吳勝部,也是斟酌再三的考量,一方面自然是郭嘉本身的智謀無論前世的三國還是如今在王政帳下都已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與吳勝一起自然勝算大增,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天軍幾位文臣裡,相比張昭、禰衡等人,其是唯一能得到吳勝佩服的,兩人關係也算親善,這樣郭嘉協調軍隊諸將自然也更好些,所以某種程度上來,郭嘉才是這支走陸路而來的徐州軍馬真正的主帥。
這一次特地來信自然也不僅介紹六安的戰事,只是在開頭部分一筆帶過。
“自我軍總攻以來,戰事大體順利,黃蓋之前攻六安時攻勢亦甚勐烈,導致六安的城牆、樓堞多有受損,因為我軍壓境迅速,其佔得六安時日不長,因而還沒來得及大舉修繕,故此我軍攻城,城牆之上的阻力相對不大。”
“至今,東、南各處城牆已有多處坍塌,前些時日尚且每日能夠搶救及時,近期卻行為滯怠,黃蓋非不知輕重之輩,如此情況大機率是奈何人力不足,結合孫賊近期傷亡,若臣所料不差,城中守軍已將殆盡,六安不日可下,克復無非早晚。”
《基因大時代》
郭嘉在前線得出的判斷和王政透過系統反饋的結論相似,這是王政頷首認可的原因,可在簡略介紹軍情之後,郭嘉筆鋒陡然出現了轉折。
“然而,克復六安雖為定事,臣奉主公之令前線以來,卻發現諸將、諸部之間,多有不和。”
隨著郭嘉的行文,王政的臉色逐漸地也開始變得肅穆,方才的欣喜和振奮瞬間不翼而飛,他端起茶盞,輕飲了口茶湯,繼續往下觀看。
“當前軍中主帥乃是吳勝,性格過直且又急切,副帥黃忠則偏於沉穩,兩人一老一少,性情大相徑庭,諸事多有分歧,另且諸部之中,吳勝部多為青州出身,黃忠部則是徐州舊軍,可以說各有跟腳,因此兩方的部下對另一方的主帥命令並不見得願意聽從,尤其久攻六安部下,如今軍中人心浮躁,衝突便多,如昨日就出現了一次黃忠部麾下郭陸等人不聽吳勝排程的事情。”
“當時東城門出現塌陷,吳勝要求黃忠率其所部羊攻六安的西城門,以此來配合攻取東城門,彼時黃忠或許是因為爭功心切,卻只管勐攻西城,遲遲不肯從命,據信使回稟,其親衛郭陸更有言道,上次攻北海時他們便已將先登之功讓給了吳將軍,怎地這次卻又要讓云云...”
“吳勝接此迴文,勃然大怒,即欲親提軍馬,欲要往去黃忠軍中,取那郭陸首級,被臣極力勸阻方才作罷,最後下第二道軍令時,臣至黃忠軍中,當面告訴他,吳勝既為此路主帥,不從其令便是有違我軍軍紀,依令當斬,此乃主公所諭,黃忠方才接受了調撥。”
“見微知著,如今軍中有青州兵,有徐州兵,有泰山兵,又有北海等新卒,降卒,各部互有不服,諸將不和,乃竟至此。”
郭嘉的這封軍文,從頭到尾,洋洋灑灑寫了不少字,其實都只是在說明了一個問題,吳勝的帥才不夠。
這應該是他第一次統領這麼多的人馬獨自出戰,前期還好,可自從黃忠部前來匯合之後,不僅是兩人彼此間常有矛盾,連各自的本部亦是如此。這些東西自然不能寫到軍報裡面,固然郭嘉才以私信告知王政。
對於吳勝這個總角之交,王政自然是瞭解的。
作戰上的確也算勇勐,在騎兵的指揮上也頗有天賦,可一旦人數過多的情況下,就凸顯了他領導才能一般,這也是論交情不如其的徐方已在彭城獨當一面時,吳勝卻還沒有這個機會。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王政才特地安排郭嘉與其同路。
另一方面,說起來吳勝的情商也的確是問題,自家麾下的文臣武將裡,似乎就根本沒幾個人和他交情好的,唯一一個潘章似乎也是別有用心,但衝著王政的面子,至今還沒人主動和其發生過沖突。
結果黃忠卻成了第一個冒頭的,這倒著實出乎了王政的意料,雖然若論心中的地位,黃忠自然不如吳勝,但王政清楚,黃忠武勇雖強,性子卻頗為沉穩,不算什麼桀驁跋扈的悍將,何況他又不傻,怎會主動和吳勝這種自家主公的總角至親交惡?便是有了矛盾,便如於禁對禰衡一樣,一般也不會想著去激化,甚至去產生明面上的衝突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