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恐怕這場衝突,吳勝的責任更多一點罷。”王政暗暗思忖道:“看來阿勝這方面的確不如徐方啊,只能為將,難以為帥啊。”

說起來當日決定起兵南下,援袁攻孫的時候,他實際上也是有想過仍派遣徐方或者于禁統領另一路人馬以為主將的,只不過如今在徐州周遭對他虎視眈眈的並非只有一個孫策,為了防範曹操和袁譚,他最後還是選擇了讓兩人各自鎮守兩北,選擇了吳勝出馬。

當然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內心了想著讓吳勝多立一些功勞,這樣隨著自家地盤勢力的擴大,日後許以高位重任也是順理成章。

既然已用吳勝為主將,若是而今再去突然臨陣換將,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好在他安排郭嘉隨行的這一手棋起了作用,此次攻取六安定能獲勝,即使軍中存在種種的問題,也至多是將獲勝的時間延遲一下,應該並無大礙。

吳勝和黃忠的衝突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嘉在解決之後依舊要特地寫信告知,其實更多還是說的是軍隊各部,他們沒有衝突,卻不代表沒有衝突。

等到戰後騰出手來,再對軍中的這些問題,慢慢地找辦法解決。”

雖是這般想著,其實王政對到底能否解決此事,卻是半點把握也無。

畢竟這事連繫統都做不到,要知無論黃忠和吳勝、乃至兩人麾下的本部親軍,幾乎絕大部分都是入了系統的,可這有什麼用呢?

不代表他們便是真正的一條心了,或許應該這麼說...只有在對王政忠心這一條上,他們會永遠地保持一致。

入了系統又不是成了毫無感情的機器人,有感情便有想法,有慾望,那就有了自身的利益述求,而黃吳這等人本就是在戰場上殺人如麻的桀驁之徒,指望他們能互相和睦?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並且,針對這種諸將不和的情況,王政之前也是曾經有過多次的整頓。就效果來看,並不太有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要想解決此事,倒也並非全無辦法,再逢戰事,不要再用吳勝這種性格上有缺陷的主將便是了,但是總不能始終派于禁和徐方吧?

屈指數來,王政起事至今,有能力坐鎮一方的將之才還是太少了。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話方在王政這裡更是成了真理,他有系統在手,只要經驗值夠用就可以無限堆出來精兵勐將,但真正能指揮有度協調各路,獨當一面的帥才既是系統無法提供的,也是他實在難尋的!

說到東漢末年誰是帥才,王政自是十分清楚的,可如今誰未遇明主,誰在何處,卻是全然不知,最怕的還是即便煞費苦心地找到了這樣的人,結果人家卻會因為黃巾賊寇的身份而拒絕效力。

想到這裡,王政不免想起了周瑜,雖然對方至今未曾加入麾下,不過對方既然去了徐州,便插翅難飛了,接下來只要想法子先把廬江周氏徹底綁上自己這條戰場,那招納周瑜的難度就應該大減了吧?

隨著地盤越來越大,王政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必然是先南後北,再圖中原,既要主動出擊,與群雄爭鋒,又要穩固後方,不容有失。

徐方坐鎮彭城,于禁防守開陽,臧霸則在東海,另外古劍和昌豨則聯手駐防北面的泰山奉高,這幾人可謂俱都不可輕動,所以嚴格說起來,王政手頭上如今真正可機動運用的大將只有一人...

便是他自己。

可總不能以後但有戰事,每每御駕親征去吧?

一旦周瑜歸附,這個問題便可迎刃可解,而對於王政而言,周瑜的重要性幾乎可以用不可替代來形容!

一方面自然是作為三國時代屈指可數登臨武廟的人物,周瑜自是母庸置疑的帥才,一旦外有戰事時,至少不會再出現類似這一回捉襟見肘、無人可用的局面了。

更關鍵的是,周瑜卓絕的不僅是陸戰,還有水戰!

要打下南面的揚州、荊州乃至交州,水軍這一塊是必然要繼續加強的。

原本黃忠也是王政計劃裡重點培養的物件之一,可這一次對方和吳勝的衝突卻讓王政有些猶豫了,黃忠的聲名和入他麾下的表現來看,的確算是有勇有謀,可和吳勝的衝突,卻是讓他覺得黃忠也有些不識大體,意氣用事了,似乎也只是一個將才。

當然,目前還是“似乎”而已,具體如何,還是得試試才知。王政也不著急,且先把這心思存下,暗自思忖道:“且等解決孫策這廝後,瞭解此事內情之後,再做決定吧。”

思來想去,又轉回到郭嘉的軍報之上,略一思忖,王政提筆回書:“黃忠不遵將令,有違我軍三禁九令,本應當斬!念其屢立戰功,又當用人之際暫且免其死罪,杖責一百。若是再有違反,不聽排程指揮,立斬不赦!”

“吳勝為主將、郭嘉為監軍,若不能行軍法,亦受坐罰!”

隨後吩咐親兵進來,封好回信遞給他,沉聲吩咐道:“速將此信送至六安前線。”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