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碧眼兒登場(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到這話,那吳都伯大搖其頭:“黃將軍未免想太多了吧?”
他身邊的另一將官也道:“先前將軍以為,董襲會在城中設伏。如今他出城遠遁,將軍卻又以為他會在半路設伏?董襲充其量兩三千可戰之軍馬,俺倒要請問將軍,賊人倉皇鼠竄之際,有何餘力會在半路設伏?充其量能留些兵馬斷後便不錯了吧。”
“對頭啊。”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起來,更有人冷笑道:“聽說天公將軍當日曾在延席之上賜予黃將軍寶劍,言道不求斬將立功,如此厚道,黃將軍不知殺敵報答,難道莫當真只求無過不求有功,畏首畏尾了嗎?”
眼見諸將群情踴躍,紛紛都想要追擊董襲,黃忠卻是始終默然不語,隨便他們如何出言相激,甚至冷嘲熱諷,就是不肯下令。
當此關鍵時刻,右翼突然間有三兩騎匆忙奔至。
來人是後軍的監陣官,一邊滾落下馬一邊叫道:“報,將軍,右翼都尉趙續聽聞董襲夜遁,不聽小人等諫阻,執意孤行,已是私下引了軍馬,轉去追趕了!”
“什麼?”
黃忠聞言大驚失色:“趙續去追擊了?”
這趙續乃是臨湖縣的縣尉,之前隨著黃忠一同撤離了臨湖,若論對孫策的仇恨遠勝諸人,又因其本地人的身份自認熟悉地形,故此一聽說董襲遁走,當即引了本部軍馬,甚至不顧徐州監陣官的阻攔,擅自脫離陣地,試圖抄近道繞前截擊。
他的身份其實不算什麼重要,但黃忠卻擔心有此先例,其他人也要效彷了。
果然,只見喧譁聲起,其他諸將也不再與黃忠多說,紛紛撥馬轉走,便要各引本部,齊往前去追擊。
眼見如此,黃忠暗歎一聲,若是各營散開,任其自行其是,不用董襲設伏,也必然自亂陣腳,無奈之下,只得下達軍令:
“郭陸,你帶五百人馬隨劉先生一同入城,餘下各軍,便以幾位為先鋒,本將帶本部人馬為後陣,一同追擊董襲!”
被人貼面嘲諷了這麼長時間,便是佛亦怒目,黃忠心中自然也堆積了不少火氣,你們不是想要爭先搶攻麼,行,那你們就去吧!
將帥不和,乃至以下逆上,實是兵家大忌。
其實王政倒沒有忘記黃忠乃是新附之將,威信不足的問題,派王熊與其一同奔赴廬江北面時其實也是考慮到了這點,卻沒料到兩人再次分兵後,黃忠為求克敵制勝的把握更大,帶的人馬中大多都是系統兵的老卒,而沒有王熊在旁的情況下,這兩方人竟會在潛縣城下產生了紛爭。
......
徐州軍原本負責圍困的城牆地段在城南,既然黃忠下達了軍令,當下一一轉向,人人奮勇,個個搶先,鋪天蓋地地喊叫:“活捉董襲!”
呼聲振地,幾欲叫破夜色。一股腦兒打起火把,往董襲突圍的方向蜂擁追趕。
黃忠自帶一千本部嫡系押住後陣,緊隨而行。
徐州軍迎著沉沉的夜色,踩踏地上的積水,就像是在自家院子中散步一樣,旁若無人地直接從掖縣城池中橫穿而過,四千餘人打起的火把亮如天上的繁星,興奮的面容好比看見無數羊群獵物的獵手,
壓陣的黃忠充耳聽見的只有一聲聲“快一點,快一點”的催促,開眼看見的,只有一面又一面的軍旗相互競追。
潛縣位於龍舒和六安之間,古名灊縣,東漢改灊縣為潛縣,後面在西晉又復為灊縣,城外東南面有一處名山,喚作“霍山”。
洞天記裡說,黃帝封五嶽,南嶽衡山最遠,以灊嶽副之,舜南巡狩至南嶽,即霍山也,漢武考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祭其神於此。
徐州軍急切追敵之下,十數里的路程,轉眼即到,遠遠便望見了此山。
黃忠當即一驚,急忙問左右道:“怎麼這裡也有一座高山?”為將者不可不知地理,他在出發前便早已做過了解,廬江境內多山卻基本集中在西南面,比如龍舒就緊鄰了天柱山脈,而潛縣的西面他明明記得是一處平原才對啊。
左右皆是客軍,不知如何回答,有機靈的忙去找來鄉導詢問,回來稟報:“將軍,這正是霍山,卻並非在城西,而是在城東南面。”
“霍山?”
黃忠眉頭登時一皺:“敵人不是從城西面突圍的話,咱們追著他們怎地到了東南面了?”
眾人面面相覷,有人便道:“將軍,咱們只顧攆著前邊的疾奔,又人生地不熟的,可能是被賊子帶偏了方向,連何時偏轉了都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