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汝欲斬首,俺也一樣(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到這話,孫權長身而起,揹著手在堂上走了幾圈,先喚來下人收了棋盤,又送上茶點,方才側目董襲問道:“董大哥方才說只得一場小勝,不知殺敵多少?”
董襲道:“稟縣君,檢點首級約有三千五百餘數。”
這戰報自然有些水分,昨夜一戰黃忠這邊的軍馬折損共擊兩千多人,這裡是以失去戰鬥力的標準來說,也就是連殺帶傷,結果董襲報給孫權的首級卻就有三千五百餘,那多出來的一千多腦袋,也不知他是從哪裡來的。
只能說孫權雖然身份貴重,但畢竟還未曾掌權,如董襲這些將官,表面上自是敬畏十足,但私底下卻未必如此了。
孫權聞言面色稍緩,頷首道:“我記得潛縣的人馬也不過三千吧?”
“是。”
“董大哥以三千人馬設伏,卻能斬首三千五百餘,便是不能順勢再重奪潛縣也算是十分出色了。”孫權拍掌笑道:“如此戰績,說是小勝未免過謙,對了,你方才說黃巾賊軍這一路守將用兵頗為謹慎,卻是何人?莫不是那豎子麾下的大將金餘來了?”
金餘便是于禁,這幾年下來徐州軍的善戰之名已快形成共識了,但若論起將領這一層面,除了王政這主帥之外,其實並無多少世人認可的大將,于禁算是其中聲名最盛者了。
畢竟當年開陽一戰能以寡兵力拒文丑兇威,又曾獨擋轅門,堅若磐石,算是如今世人眼中徐州軍中難得的智勇雙全之輩,其用兵謹慎,沉穩有度之名,更是不脛而走,所以聽到董襲說敵將用兵謹慎,孫權幾乎是下意識般頭一個想到了于禁。
“不是金餘。”董襲搖頭道:“末將看敵軍將旗上書一個黃字,應該就是之前從臨湖逃走的黃忠。”
“黃忠?”
孫權先皺起眉頭,又失笑搖頭道:“聽說此人已年過五旬,如此老成自然持重,那倒不奇怪了,他是如何一個謹慎?”
董襲道:“昨夜賊軍前軍入我軍伏擊圈中,後軍隨即改換陣型。臨敵變陣、不顯倉促。末將鼓勇掩殺之際,他又以騎兵衝我軍兩翼,更掩以拱手射擊,分明早就準備好的。”
“戰至天亮,末將觀其依舊旗幟井然,可見此人用兵有度,頗為謹慎。”
孫權又問:“黃巾賊這一路兵力如何?”
“昨夜末將已經偵察清楚,至多萬人上下,去掉折損如今最多六七千人。”
既然折損上摻了水分,總兵力自然也要誇大幾分,董襲道:“只是不知他們奪下潛縣之後,是去隨另一路人馬合擊六安的黃蓋將軍,還是會繞道南下去攻皖城?”
這個問題孫權也在思考,沉吟了會,他望向一旁的老者問道:“虞公以為呢?”
那老者名叫虞翻,乃是會稽名士,曾被會稽郡守王朗任命為功曹,及後橫掃江東的孫策率兵進攻會稽,虞翻當時正值父喪,曾穿著喪服到郡府建議王朗避其鋒銳,但王朗認為自己身為朝廷官吏應該保護城邑,於是決定與孫策交戰,在固陵列陣抵禦,最後被孫策所敗。
王朗隨後逃到侯官縣,結果該縣縣令因畏懼孫策不敢開門放心,還是虞翻上前勸告,王朗方才逃出生天,遠赴交州,虞翻因為老母尚在便沒有跟隨,而是返回了會稽,最後被孫策重新聘為功曹,隨後與孫權相識。
虞翻輕撫著唇下細須,微眯著眼,想了會道:“以老夫來看,恐怕還是去六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哦?”孫策側目望向虞翻:“為何?”
“黃忠之名,老夫也曾有聞聽,年初王政悉起大軍,攻伐北海,此人曾數次先登,屢立功勳,方才在短短時日內從一個什長被拔擢中郎將。”
虞翻道:“但其起拔雖速,在徐州軍中的根基卻是不穩,論及地位威望,全不能與久鎮一方的金餘、徐方乃至如今六安城外的吳勝可比。”
“吳勝既至,黃忠這一路便成了偏師,務必要聽從主帥調遣,而吳勝此人酷愛殺戮,心性急躁,既已兵臨六安,必想著儘快拿下,由此可以推出,其大機率會招令黃忠前來助他,而黃忠也只得依令行事。”
這番分析合情合理,若非劉曄的出現,原本吳勝和郭嘉的確是要調黃忠協助攻城。
“也就是說,接下來會有兩路黃巾賊軍,共計近兩萬人一同去攻六安?”
孫權微微琢磨了下,不由悚然一驚:“這等兵力,若是肆意勐攻,不知黃蓋將軍能守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