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支殘兵敗將,黃忠之所以要出城相迎,主要因為他們的首領,既是漢室宗親,更是當世名士。

此人名叫劉曄,字子揚,九江成德人,乃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善於觀人的許劭做月旦評時,稱其有左世之才。

在原本漢末歷史上,劉曄的表現無愧如此盛譽。

其仕廬江太守劉勳時,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勳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勳信以為真,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彼時群臣紛紛祝賀,唯有劉曄不喜反憂。

劉勳不解詢問,劉曄回道:“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

可惜劉勳不曾納諫,堅持出兵,後面形勢果如劉曄所料,孫策乘虛襲擊皖城,逐走劉勳。

隨後劉曄跟隨劉勳一同投奔曹操,在平定陳策以及征伐張魯時,劉曄都曾經力排眾議,而曹操也因為從善如流得到了廬江和漢中。

得到漢中後,劉曄又勸曹操應當乘勝追擊,進攻益州。

劉曄的理由是劉備新得益州,根基不穩,趁著漢中失陷蜀人震怖的時候,可以令大半益州郡縣望風歸附,輕易便跨過了入蜀道路艱難的這個階段,而若此時不進,讓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後面攻打益州的難度不知要翻多少倍。

可惜曹操這一次卻沒有聽從,後面收到訊息說蜀地人心惶惶,甚至逼得以仁義自居的劉備都要大開殺戒來固定人心時,曹操方才大為懊悔,為時已晚。

到了曹丕代漢稱帝,孫權背刺荊州,曹丕在朝堂詢問群臣,劉備會否為關羽報仇時,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認為蜀漢力量本就薄弱,失去荊州更是雪上加霜,可謂內外憂患,劉備絕不敢主動發動戰爭。

唯有劉燁認為劉備一定會出兵伐吳,理由有二,一是蜀漢藉機重振聲威,二是劉備重情重義,與關羽有桃園結義,一定會為他報仇。

結果劉備果真於次年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

可以說劉曄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證明“真理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過程,他籌謀畫策,屢獻妙計,對天下大勢的發展更是常常一語中的,當得起料事如神,極有先見之明,最終成為曹魏政權中少數的三朝元老。

連後世天朝的太祖對劉曄評價也十分之高,在建國初期曾先後向幹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以及《劉曄傳》,更親筆在《劉曄傳》以及裴松之注外作了如下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

......

黃忠率人抵至時,劉勳餘部已排開陣勢,隆重以待,陣前一人策騎而來,身著常服,正是劉曄。

黃忠打眼望去,見這位淮南名士生得方面大耳,相貌堂堂,身段頎長,兩眼更是精光閃閃,顧盼生威,絕非一般儒生可比,不由暗自點頭,下馬抱拳笑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一見,快慰平生。”

黃忠在觀察劉勳的同時,劉曄也在打量著黃忠,見其外貌雖有蒼老之態,氣度依舊渾沉,高大雄偉的身體更是昂然挺立,端得威風凜凜,此時雖笑容滿面,顧盼之間猶有殺氣隱現,讓劉曄不由暗自凜然,更忍不住以之對比之前見過的另一位當世驍虎孫策。

那孫伯符雖是用槍,卻是鋒芒畢露,彷若一柄長刀般令人生畏...

而這黃忠似是用刀,反而藏而不發,更像一杆黝黑厚重的鐵槍...

心念一閃而過的同時,劉曄也翻身下馬,主動上前恭聲道:“黃忠將軍之名,在下亦然久仰,今得一見,實是得償夙願。”

一番敘禮寒暄之後,眾人朝龍舒出發。

入縣府後,黃忠先是殷勤招待劉曄用膳,舉杯互賀,待酒過三巡,方才言歸正傳,開口問道:

“先生願助我軍共擊孫賊,此江東之幸也,卻不知此番帶來人馬數目多少?”

劉曄澹澹地道:“一千六百餘人,其中步屯七屯,騎屯兩屯,餘者或為輔兵,或為輜重。”

東漢軍制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為一隊,百人則為一屯,黃忠一聽便明白了,按照劉曄的意思,他所帶來的人馬裡其實只有九百多人是真正的即戰力。

這等數目對如今揚州的大局自然無甚影響,不過黃忠原也沒對劉勳殘部抱有多大期望,此時聽了自也沒有失望,只是點了點頭,又問到他真正關心的一點:

“那不知輜重、糧草所帶幾何?不瞞先生,城內如今糧草頗為緊缺。”

劉曄笑而不答,卻先反問一句:“敢問將軍,如今麾下兵馬共有多少?”

黃忠沉吟片晌,親自把盞為劉曄斟酒,旋即笑道:“約有八千之數。”

畢竟相識不久,黃忠還是留了個心眼,不想將底細如實道出。

“哦?”

劉曄似笑非笑地看了黃忠一眼:“那麼在下帶來的糧草,應足夠將軍一月用度。”

那就是夠四千人馬用上兩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