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爾虞我詐(第1/3頁)
章節報錯
“州牧既有自信,那就無妨了。”陶澤道:“那就請鋪開地圖,末將為諸位說說這幾道渡口。”
待陶澤為眾人指點完畢,魏延突然又冒出一句:“陶縣尉,你說孫策會不會也知道這些地點?”
陶澤聞言一怔,旋即道:“孫策不是吳郡人士麼,他未必有多熟悉舒城的地形吧?”
這話一出,王政劍眉一挑,周暉更是立刻搖頭道:“陶縣尉有所不知,孫伯符年少時曾在舒城寄居數年,此事不可不察,更不可不防。”
“不錯。”王政也道:“便是無此淵源,也未必不無可能,孫策年紀雖輕,卻是天生的將才,想必也知道了解山川,熟悉地理,乃是為將者的基礎素質,他既來寇舒城,又知道欲破城必先渡河,怎麼不事先做好盤查?”
“以本將所料,但凡這些淺窄易渡的港口,恐怕孫策定然早有關注,設下軍馬,以備攻城所需。”
這時魏延突然出列,抱拳道:“俺昨日初戰曾留心觀察,請為少主、王州牧演示孫策安營屯軍的形勢圖。”
王政頷首,又令人取來一些物件,吩咐按照魏延的指揮,一一放在地圖上邊。
“諸位請看。”魏延指著地圖道:“舒城的護城河乃是北河稍遠,北流入海。南陽水較近,環繞舒城,不止包住了北邊一面,並且城東與城西兩面也盡在此河的圍繞之中。水寬處足有數丈。”
“孫策在這三個方向,所佈置的軍馬雖然不算多。但是卻由東、經北、而西,連成了一線。此正為長蛇陣也。是所謂擊頭則尾應,擊尾則頭應,擊中間則頭尾應,咱們若派軍貿然過河,後果可想而知。必然會陷入他們的前後呼應夾擊裡。別說出城往復廬江北面,怕連自保都沒可能。”
王政問道:“那依魏兄弟的意思,我軍該如何是好?”
魏延沉默了會,也沒什麼好辦法。從得知訊息到現在,才只有兩個時辰不到。王政能迅捷地做出決定,決意要用城中的軍馬儘快地去重新打通與廬江北面的通道,已經算是當機立斷了。
只是大的框架好說,真要具體到細節的實施步驟,可就極不容易了,雖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可智慧這東西終究不可能隨著人數的疊加而成倍的。
周暉亦感慨道:“若要在確保舒城安危的情況下,又避過孫策的耳目出城,著實有些難辦,便是子方復生,料來也無法立刻拿出良策啊。”
眾人默然,帳內一時間陷入落針可聞的寂靜。
王政皺著眉頭,盯住地圖看了好半天,忽然問道:“周縣君,廬江北面而來的信使,是如何入城的?”
周暉道:“此人乃是劉勳的副將,聽他說來,入城過程亦頗為艱難,本是帶著百騎精銳,如今卻已僅存十騎,可謂折損殆盡...“
“哦?”王政聞言,雙眸厲芒爍閃,百騎便能撕開孫策的重重包圍順利入城?
有點意思...
沉吟片刻,王政突然笑了起來:“看來這位兄弟入城時也是經過了一番慘烈廝殺,鬧出的動靜應不小嘍?”
周暉點了點頭。
“那麼孫策知道不知道這是劉勳的殘部呢?”王政顧盼左右:“這信使竟能以百騎衝殺入城,實在有些匪夷所思,諸位,會不會是孫策故意放縱為之?”
聽到這話,眾人愕然。
......
此時的孫策,亦端坐在帥帳之中,正凝神聽著一員校尉說話。
這校尉正是不久前攔截劉勳餘部之人,細細詢問了整個過程,孫策滿意地讚道:“甚好,你這差事辦的不錯,他日破賊,少不了你的功勞。”
又顧盼帳中諸將,沉聲道:“劉勳餘孽已經順利入城,料來廬江北面諸縣盡入吾手的事情,豎子此時已然得知,諸位,若你們是王政,此時會做出怎樣的應對?”
王政猜的不錯,劉勳的殘部又非太史慈那樣萬人敵的猛將,孫策親率的精銳更遠非管亥帶領的黃巾賊可比,區區百騎之所以還能護送使者入城,其實本就是孫策故意放縱的結果。
一員將轉出身來,正是黃蓋:“少將軍,廬江北面失陷,臨湖、襄安亦入我手,合肥更是自顧不暇,如今的舒城可謂外援斷絕,已成孤城,更何況王政當日兵分兩路,另一路人馬乃是途徑豫州走的陸路,那麼龍舒便是其必經的咽喉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