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泰山郡的贏縣以外,其他三處的人選問題都不算大。

琅琊縣地處徐州的東北面,又背靠大海,唯一有可能產生威脅的敵對勢力便是青州北海。

不過孔融在劉備危急時都未曾出兵相援,無論王政還是麾下文武,都不認為其短期內會有主動進犯的可能。

這一處安排由臧霸負責鎮守。

臧霸和昌豨在兵不血刃地奪取郯縣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但畢竟兩人都未曾進入系統。

當然,沒有收到此二人的入隊申請,或許只代表對王政的認可度還不夠高,倒也不能說就是不可靠,不忠心了。

但有這麼一層緣由在,王政可以給予足夠高的虛銜,卻不會輕易給予太重的兵馬實權。

有功當賞, 讓臧霸、昌豨分別駐守一西一東兩大軍翼, 軍政一把抓, 也算是給予了兩人獨當一面的機會,起碼從表面上看,不可謂不看重。

不過後者安排了古劍分權,前者本身的兵馬亦不會派遣太多。

最後剩下的兩塊,一個是彭城,另一個則是下邳郡的南面門戶,東成縣。

彭城自然是由徐方鎮守。

一則其是整個徐州的西面門戶重鎮,不容有失;

二則不遠處的梧縣還盤踞著一條驍虎,即便最近沒什麼動靜,王政也不敢大意,有徐方帶領天軍精銳負責鎮守,加上目前下邳城離彭城也不算太遠,遙相呼應之下,可保無虞。

至於東成, 王政則安排了潘璋前去負責屯駐, 防備揚州可能出現的敵情。

這個人選上,王政本是更屬意於禁的。

畢竟於禁強毅果斷, 厚重堅剛, 加上之前在曹軍從伍多年,經驗豐富,其後鎮守開陽,更是經過不少歷練,力拒文丑與冀州精兵一戰更是表現出色,聲威遠揚。

若單論當下綜合能力,于禁自然勝過潘璋不少,由其鎮守東成,更加穩妥,可保萬無一失。

但人無近憂必有遠慮,隨著地盤越來越大,需要大將鎮守一方的城池自會越來越多,總不能永遠只靠于禁、徐方吧?

相比彭城而言,東成本身的戰略意義沒有那麼大,袁術在王政心裡的威脅也遠不如曹操、呂布,斟酌再三,還是定了潘璋,無非是希望趁有機會的時候, 讓其多多磨鍊一番。

一個人的才智本領終究有限, 大凡能立下一方功業的君主,多數才智不及幕僚,勇武不及部曲。他們之所以高居人上,一則可得人心,二來知人善用。

有此二者,稱王稱霸已非難事。

但若說更為難得的才能,其實也是有的,便是敢於放權,冒險去培養部下,給與機會,讓他們的能力亦隨著勢力的發展同步提高。

而這,很多時候也是割據政權的君主和大一統王朝至尊的差距。

李世民評價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便是覺得從曹操南征北戰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智慧來看,軍事能力算的上優秀,做一個將領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作為帝王來說,曹操是有不足的的地方。

所謂的帝王術,無非治民,治吏、集權,取才四者。

其他不論,單論治吏而言,曹操便有所欠缺。

治吏者,便是管理文官武部的手段。

漢末是士族豪強的天下,幾乎每一方的諸侯,都有他們的力量左右著政治局面,曹操這邊亦未能例外。

其政權中有大量來自士族豪強的階層,如潁川荀氏的荀彧、荀攸,潁川鍾氏的鐘繇,潁川陳氏的陳群,河內司馬氏的司馬防、司馬朗、司馬懿,弘農楊氏的楊修,清河崔氏的崔琰,此外還有郭嘉、程昱、王朗、蔣濟等等出自士族的人才。

只是曹操一方面任用士族人才,一方面又始終對士族豪強抱有忌憚,屬於一邊打擊,一邊重視,很是糾結,最後反而落了個兩邊不討好。

畢竟沒有人是傻子。

另一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那就是武將方面。

亂世之中兵權最為重要,曹操手下掌控兵權的清一色是其宗族,也就是譙縣曹氏及夏侯氏。

這其實無可厚非,若在能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傾向自己的親故,畢竟這是天然的嫡系,忠心最有保障。

說到底不是人人都和王政一樣,有個逆天的系統幫忙鎖定忠誠,思想鋼印。

可事實證明了曹操的這些宗族能力實在有限。

夏侯淵是白地將軍,夏侯惇毫無戰功,只有個曹仁勉強算得上名將,但也是守城上表現不俗,野戰進攻上其實也沒有特別出色的戰績。

這些人能牢牢壓在張遼、張郃的頭上,實在難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