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1/3頁)
章節報錯
選擇張昭前去梧縣說媒,看似隨口一提,其實王政亦是有考量過的。
大漢以儒治國,儒家又最重儀制,因為這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
故此, 在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方面都有成型的制度章程,而《士昏禮》便記載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禮節,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等六個步驟,即後世所稱的“六禮”。
當然,這一套流程若要完整具體的走上一遍,莫說平民百姓, 便是對於士族大戶, 亦顯得有些累贅冗餘,即便有大儒鄭玄做出了更符合時代的相應註解,大多數人更多是按照實際情況,實行不同的風俗習慣。
但不管怎麼變化,說媒、下聘、媳婦過門這等主幹禮節卻是基本不會少的。
說媒更是古時婚禮的重中之重。
所謂明媒正娶,這裡面是存在因果關係的。
只有明媒,才算正娶,入門的媳婦便是堂堂正正的大婦,正妻。
那麼既然這個環節如此重要,媒人是誰便很關鍵了。
而以王政和呂布的身份地位,一個是州牧,一個是縣侯,這個中間人身份自然不能太低,更是越高越好。
若純以媒人的身份來講,其實另外兩個人更為合適,一個是下邳陳氏的家主陳瑀, 一個是琅琊王氏的家族王融。
一則,兩人的年紀更大, 不僅算是王政的長輩,呂布見了也要客客氣氣地喊聲長者, 這點其實很重要。
二則,雖同為世家,可此二人無論家世之顯赫,乃至個人的資歷,都在如今的張昭之上。
但王政考慮的更深遠些,首先便把陳瑀排除在外!
這門親事一旦談成,呂布固然和自己成了一家人,可那位還未謀面的妻子以及她的親族,也同樣和這位媒人成了天然的同盟,短時間內下邳註定是要成為自家境內的政治中心,怎能還繼續加強陳氏家族的影響力?
若說否決陳瑀是因為怕事成後的影響,那排除王融則因為考慮到事前的因素了。
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自琅琊王氏加入自家集團以來,民間早有一些謠言傳出,無非是說王政本就是出身琅琊王氏,能崛起如此之速也是靠了王家的大力支援。
若是這次說媒再讓王融去談,日後和琅琊王氏的瓜葛便愈發深了,這並非王政想看到的。
當然, 除此二人外,身份上高過張昭的名宿大儒之流也還是有的,可關鍵是這次說媒本身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先透過這件事安撫呂布,消除隔閡,雙方達成同盟,才是真正的關鍵目的。
而能同時做好媒人和使者這雙重身份的,又不會留下太多隱患的者,思忖再三之後。王政方才敲定了張昭。
當晚定下計議,次日選好禮物之後,才到下邳的張昭又在徐方安排的一百騎士的護送下,悄然出城,一路南下。
而這時的王政,依舊故作不知地親自接待著董昭這位天使演戲。
接連幾天,他先以漢帝的名義讓王政給他做一份簡要的報告,無非是目前徐州境內郡縣的人口,土地,糧儲、軍隊等各項數目,以及目前的文武官員明細等等。
王政這個州牧自然不能不給,可已清楚了這胖子的底細之後,他哪裡還敢有半點大意,自然不可能告訴其真實情況,要麼偷工減料,要麼誇大其詞。
其後董昭又巡視了一番軍營,看似漫不經心的來回兜轉,可不知不覺間,卻把下邳城內四處軍營乃至附近的幾座城池都走了一圈。
冷眼旁觀的王政此時已可以肯定,董昭是屬於曹操的派系,而非忠於獻帝的漢臣。
因為目前為止,對自家軍隊勢力最為了解,同時也最為好奇的,恐怕正是前後交鋒過兩次的曹操了吧。
如今下來,又過了十來天后,臨出發前,董昭重提舊事,問王政此時計議如何。
王政故作為難,只是招了招手,便有一行幾輛馬車湧出,半數金銀珠寶,半數陰平美女。
“董兄,陛下有命,吾為臣子自當遵命。”王政一臉苦笑道:“只是這段時間你也看到了,我徐州連連戰亂,已是民生凋敝,將士疲憊,短期內...哎,實在是難以用兵了啊。”
“還望你回許都後,在天子面前為政美言幾句,解釋一番。”
說著,親手遞上了一份文書,正是一份為董昭表功的奏摺。
“嘿。”
董昭先是瞥了眼王政,一邊接過文書,一邊又盯著旁邊的馬車看了幾眼,眼神有些火熱,沉吟了良久,方才露出一副收了好處勉為其難的樣子:“禦寇,你的難處吾自然知道,也會轉呈天子,只是天子會否因怒降罪,卻是不敢保證了。”
“董兄若能出言,政便感激涕零。”王政連忙道:“其他但憑天意了。”
“哈哈,也不必過於擔心,天子聖明,若是忠臣良將,自不苛待。”說到這裡,董昭看著那份表功的文書若有所思,喃喃自語道:“泰山群盜...泰山群盜....”
“禦寇。”董昭似是想到什麼,突然望向王政,正色道:“說起泰山,吾亦有一事想要勞你相助。”
“哦?”王政聞言一怔:“董兄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