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看破曹操這封“密書”的真正用意,乃是挑起二虎相爭,以逞借刀殺人,可接下來如何應對呢?

這等挑撥離間的伎倆,針對的自不會是一方,關鍵也不在乎王政中不中計,或是呂布中不中計。

而在於兩方之間存在的是敵意還是信任, 是視彼此為威脅,還是視彼此為友朋。

王政前世曾聽過一個頗為有趣的名詞,來自博弈論裡,叫囚徒困境。

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於是選擇將兩人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

隨後給了兩人同樣的三個選擇。

1,如果你們都抵賴不從, 那將獲得各判刑一年的結果。

2, 如果你們同時坦白,則將獲得各判刑八年的結果。

3、如果你們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則坦白者無罪釋放,抵賴的則判十年。

這三個選擇裡,首先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第二個自然是最差的選項,第一個和第三個則是不同角度的最佳選擇。

前者是屬於集體的最優解,總刑期最少;後者則屬於個人的最優解,檢舉者無罪。

如果從理性角度分析,選擇第一個是最合適也最公平,兩人既然攜手犯罪獲得利益,自然是作為一個合作的集體,選擇抵賴不從,獲得集體利益, 即所謂的“共贏”,是最恰當的,而且風險也最低。

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兩人此時處在一個“不能互相溝通”的環境中。

這時,所謂的三個選擇卻變成了兩個。

因為擺在每個人之間的, 其實只有抵賴,或者坦白。

抵賴這個原本的“集體最佳選擇”,卻在這時變成了一個可能存在的“個人最差選擇”。

因為如果另一個人選擇了坦白,而你選擇抵賴,那結果便是對方無罪釋放,而你被判十年!

相反,“坦白”卻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最好結果。

如果另一個人抵賴,你無罪釋放。

如果另一個也坦白,那也不過是八年的刑期。

總比“抵賴”會出現的十年刑期好一點吧?

便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最後兩個嫌疑人都選擇了坦白!

而結果便是集體上的最差結果,兩人同時獲得了八年刑期!

囚徒困境所要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有時候會因為個人理性反而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人往往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

某種程度上,由於曹操的存在,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王政和呂布目前的立場並不衝突, 甚至具有一致性。

而隨著曹操逢迎天子之後,聲勢愈發水漲船高, 兩人之間合作的可能性也在提升。

但關鍵是,這封密書的出現,直接將兩人之間的最大問題明顯化了。

即彼此間既缺乏溝通,更缺乏信任。

最麻煩的是,即便兩人溝通了,也不能保證便能互相間推心置腹了。

原本的歷史上,曹操同樣對呂布和劉備用了“二虎爭食”之計,但呂布得到劉備的承諾後立刻便放下心來,再無顧慮。

因為劉備既是漢室皇叔,又是人盡皆知的仁義君子,個人口碑這塊可謂十分過硬。

如今換成王政這個黃巾賊寇的空口白話,呂布還會信嗎?

“將軍,討論半天,都沒什麼好的法子取信呂布,既如此,何必這般麻煩?”

半晌,卻是吳勝第一個開口,面露狠厲之色:“反正早晚本也是要打的,不若藉著皇帝的由頭,先下手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