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浙江都司的急報傳入京師中軍都督府。

按理說,浙江都司隸屬於左軍都督府,而左軍都督府的府事是李景隆,這份情報應該交付李景隆處理。

可自李景隆由廣東回來之後,朱允炆似乎忘記了這一茬,繼續讓徐輝祖兼管左軍都督府,甚至於其他都督府,也隱隱以徐輝祖馬首是瞻。

徐輝祖知曉肩膀上的重任,也清楚自己的立場,故而遇事不決時從不專權擅斷。

若在尋常時,倭寇進犯浙東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徐輝祖完全有權處理,然後以“簡報”的方式上奏皇上。

畢竟這類情報每月多時二三十餘份,少時也有四五份,直接遞送地方文書,皇上也未必看得過來,只能摘取關鍵,簡單彙報。

可現在,徐輝祖手裡握著《象山錢倉千戶所血戰倭寇》的文書,決定一字不改,並親自呈報給朱允炆。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處理公文,棘手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接山西布政使司急報,移民訊息傳出後,民心浮動,不願移民者眾,甚至有惶恐之家,逃難於深山之中,以躲避移民之禍。

朱允炆緊急召見內閣大臣與戶部尚書夏元吉。

“移民非為小家,乃為國家,丁景福格局太小。”

解縉不認為丁景福搞定不了這些問題,只不過不想自己背黑鍋罷了。

畢竟一旦民亂山西,作為布政使他的責任是跑不掉的。以急報上奏,不過是先給朝廷講述清楚,移民政策是朝廷出的,和我丁景福沒關係,現在馬上要有亂子了,我出事,你們也有責任。

“一次移五十萬人口,如此壓力也是可以理解。”黃子澄給丁景福說了句話,然後看向朱允炆,道:“皇上,臣依舊認為移民數量過多,時間過短,容易引發災禍,不若……”

鬱新皺了皺眉,不等朱允炆發話,便打斷了黃子澄:“皇上,臣認為山西移民困難重重,當委派朝廷重臣親往。”

黃子澄被人打斷了話,自是有些不高興。

鬱新也有苦衷,既然朝廷敲定好了移民五十萬,而且大家不管同不同意,最後都是認可了的,反覆在認不認可的問題上糾結,無濟於事。

當下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解決移民數量多少的問題,而是解決如何移民的問題。

既然訊息已經傳了出去,百姓也知曉了五十萬名額,此時再改,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反而會使朝廷落得一個“朝令夕改”的印象,折損朝廷權威。

朱允炆贊同鬱新的看法,問道:“依你之見,誰去山西為好?”

鬱新看了一眼茹瑺,然而對朱允炆說道:“臣願舉薦茹大人前往山西。”

茹瑺見鬱新推薦自己,深知責任之重大,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道:“臣願前往山西,安撫百姓,為移民解困。”

朱允炆看著茹瑺,讓此人去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茹瑺能力是不錯的,雖然這個人在歷史上不太光彩,但能被朱棣重用,還被封為忠誠伯,可見其本事不小。

加上此

人曾是兵部尚書,對於山西都司與山西行都司官員很是熟悉,一旦到了民亂地步,也能控制局勢。

最主要的是,茹瑺體格好,四十歲出頭,還跟個三十歲小夥子一樣,時不時騎馬往返於大小教場,讓他快馬去山西,不至於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