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換黃子澄、解縉這種“純”文官,等他們坐馬車抵達山西太原府,估計夏天的麥子都收完了。

“既如此,茹愛卿就辛苦走一趟吧。解縉擬旨,朕命茹瑺為山西巡撫,有監管都、布、按三司之權,巡撫山西,掃平移民之障!”

朱允炆肅然道。

解縉、鬱新等人吃了一驚,如此一來,巡撫將會成為真正的封疆大吏,一舉打破朱元璋設定的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權分立”的狀態。

巡撫!

這個官職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北伐,大敗柔然之後,太武帝以來大千勇猛、多有戰功且熟悉北境險要,詔大千“巡撫六鎮,以防寇虜”。

唐代設定有巡撫使,武則天曾安排狄仁傑任江南巡撫使,但這類官職屬於不常置官職,需要的時候拿來用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忘記了。

整個唐代,也只有三個人做過巡撫使。

至於宋代,更多的是安撫使、宣撫使與招撫使,巡撫使這個名字都很少出現。

說到底,真正讓巡撫成為一種“制度”的,是明代!

雖然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巡撫陝西,但那時候的巡撫,只是巡查地方、撫卹地方之意,並沒有真正的“實權”。

而朱允炆設定的巡撫,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一把手”,統管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朱元璋“分權”玩得溜溜的,將一省大權分為三塊,看似精明無比,彼此制衡,可問題是,三個和尚未必有水喝啊。

山西移民,不僅事關布政使司,還事關都指揮史司配合,說不定還會鬧騰出來一些案件,又會牽扯到按察使司,到時候一團糟,誰都不服誰,如何處置?

山西距離南京兩千多里路,正常來回出趟差,時間單位都是“月”,若是凡事就要請示,來回折騰下去,別說今年完成移民,三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必須有一個人去坐鎮山西,全權負責,統攬所有權利於一身!

作為皇上,自是不希望有如此大權的官員出現,但這是當下唯一的辦法。

朱允炆只有控制好一點,即巡撫設定,只能由朝廷重臣擔任,事情完成之後,巡撫回朝廷繼續當官,不久留地方。

茹瑺深感朱允炆的信任,跪地道:“臣定不辜負聖上恩典!”

朱允炆凝重地看著茹瑺,囑託道:“切記一點,此番移民與太祖時移民大不同,朝廷不強制移民,不可刀兵加民,但朕需要移民五十萬,具體如何把握,你要有分寸。”

茹瑺知道問題棘手就棘手在“不強制”這三個字上,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來了,即使是磨破了嘴皮子,自己也要說動五十萬人搬

家!

“臣有個不情之請。”

茹瑺道。

朱允炆好奇地看著茹瑺,道:“講。”

茹瑺直言道:“臣領兵部時,楊榮曾多次給臣推薦楊溥,稱讚此人為人謹慎,樸素正值,越是混亂時,其越是冷靜。眼下山西之行,正是用人之際,臣請調翰林編纂楊溥一同前往。”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