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有一句話,名為“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洪武時期的山西大移民,始於洪洞大槐樹。

朱元璋的命令下來,山西官員根本就無法完成移民任務。

安土重遷的百姓,誰都不願背井離鄉,任誰都清楚,既然是移民,移過去的地方不是人煙稀少,就是荊棘叢生,絕不可能是“塞上江南”。

“既無室廬可居,又無親戚可依”,是當時移民的艱辛與痛苦。

楊臘月嘴角哆嗦著,自己的長子、次子都被強制帶走,加入了浩蕩、無法回頭的移民大軍,幾年過去了,音訊全無。

若不是身邊還有一個兒子,加之左鄰右舍幫襯,說不得楊臘月早就成了無人照料的孤魂野鬼。

“當年朝廷遷民,下有明令,唯不遷洪洞,文書告示貼滿山西,訊息傳遍四方,百姓中為不遷移,紛紛逃聚於洪洞。可誰知官員當即調動大軍,圍了洪洞,還言說,唯不遷洪洞是假,朝廷獨遷洪洞方為真……”

楊臘月恨極了朝廷。

言而無信,狡詐欺民!

一些人拖家帶口,一些人扶老攜幼,一些人獨自上路,聞訊前來送別的父老鄉親痛哭不已。

那一段時間,哭聲數月不絕!

楊臘月看著驚訝的楊元傑,說道:“朝廷官員不讓談論此事,但誰又不知其中齷齪?你若不信,可回去問問你的父母。依我看,朝廷任何話,都是不能信的。”

楊元傑今年只有十五歲,幾年前的移民他是知曉一些的,只不過朝廷的手段他並沒聽聞,沒想到竟還有如此之事。

若朝廷失信於民,那民又如何再次相信朝廷?

洪洞大槐樹見證了朝廷官員的無恥與陰險,也警示著後來人,不要輕易再相信朝廷。

《青葫劍仙》

大明,京師。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不知道山西鄉民的心思,只審視著輿圖,思考著大局。

移民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服從於大局,卻是必須的。

朱允炆習慣了皇上的角色,不再是斤斤計較於細微末節,而是更多從大局考慮。

“皇上,這是吏部整理出來的任免名單。”

雙喜恭謹地遞上一份文書。

朱允炆開啟文書看去,只見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不由皺眉,道:“召吏部尚書蹇義。”

蹇義知曉此文書遞上去,皇上必定有召,便早早候在武英殿外,待聽聞訊息,便從容入殿行禮。

朱允炆拿起手中的文書,問道:“這份名錄,至少有七十人吧。”

蹇義肅然道:“回皇上,合計七十六人。”

朱允炆沉默了下,並沒有說話。

一次撤掉七十餘官員,這在建文朝可還沒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