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榑沒有假客套,而是將自己搜刮多年的真金白銀全部拿了出來,當著軍士的面將其分散到十五艘大福船之上,然後下了死命令:

不取南京,誓不罷休!

柴直有些心疼,如此多的金銀財寶若真的分了,可是一大筆損失。

朱榑看出了柴直的心思,只淡然地說道:“不給他們一點動力,誰又可以為我們效力?看吧,有錢就好辦事,”

“這可是王爺多年的心血啊。”

柴直不甘心。

朱榑笑道:“相對於大明江山,這點又算得了什麼?再說了,我不過是給這些財寶找一個臨時倉庫罷了。待大業已成之後,這些金銀財寶還會回來的。”

柴直吃驚地看著朱榑,這個王爺好算計啊,即鼓舞了士氣,還能不損失一分一文……這連造反都如此精明,大業還有希望嗎?

船隻浩蕩南下,經豐利、提港,逐漸接近長江出海口。

杭州府,錢塘。

安全域性的人終於追上了朱允炆,告知了齊王造反的事。

寧妃慌亂不已,連忙勸說朱允炆立即返回京師,薛夏、孫棟一同請命,薛夏甚至提出讓孫棟護送寧妃回杭州省親,自己護送朱允炆回京的方案。

朱允炆看著焦急不安的寧妃與薛夏等人,只是將文書放在一旁,鎮定自若地說道:“不用回京,繼續視察錢塘,而後進入杭州城。”

“爺,事情緊急,不可耽擱啊。”

薛夏急得滿頭大汗。

寧妃見朱允炆固執己見,一跺腳跪了下來,哀求道:“夫君乃是大明天子,萬事皆應以國事為重,豈能因私情而忘國事?眼下齊王起兵造反,來勢洶洶,京師正是需要皇上坐鎮的時候,怎可繼續留在杭州府?臣妾懇請皇上,即刻返京。”

朱允炆上前想要攙起寧妃,寧妃卻搖頭,執著地說道:“皇上若不返京,臣妾就不起來!”

薛夏與孫棟等人見狀,紛紛跪下請求。

朱允炆眉頭微皺,坐了回去,看著跪著的眾人說道:“齊王造反事是不小,但問題是,現在回去做什麼?等我們回到京師,事情早就結束了,與其浪費時間在路途之上,不如就珍惜這一次外出機會,將地方看個透徹,也好糾錯糾偏,施政以為民。”

薛夏嘴角微微扯了扯,嚴肅地說道:“齊王能在短時間內起兵南下,說明他是早有準備,況且他手中還握有大軍,而那隻軍隊也頗有戰力。一旦進入京畿之地,後果不堪設想……還請皇上回京坐鎮,指揮應敵。”

朱允炆淡然一笑:“頗有戰力?不就是段氏的軍隊嗎?放心吧,齊王坐船走海路南下,說明他還是不會凌波微步,至於他會不會六脈神劍,那就要試試了……”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為了更好控制雲南,將雲南顯赫數百年的大理段氏家族遷至內地,而其主力便歸入到青州,成為了齊王朱榑的手下。

只不過後來平章段世和宣慰段名先後去世,段氏在青州護衛中的影響力下降,但段氏軍隊依舊有不小的戰鬥力,他們的戰鬥力不是來源於神秘莫測的武功,而是來源於“蠻夷”本性。對於當時的段氏而言,就是不開化的蠻夷,善於打架,打起來就不要命,所以戰鬥力頗為強悍。

但在朱允炆看來,別說段氏軍隊了,就是把段譽全家搬來,幾炮下去他們也得下地獄,想要一個人打幾百人上千軍士,那純碎是扯淡。

寧妃、薛夏等人一臉迷茫,這什麼凌波微步,什麼六脈神劍,聽著高大上,但這是啥玩意,聽不懂啊……

“放心吧,齊王不僅不會到南京,就連長江也進不去。”

朱允炆自信地說道。

“這……”

眾人更是不解。

朱允炆起身道:“好了,這件事就如此定了,都起來吧。薛夏,讓你找的人可找到了?”

薛夏見此,只好忍著不安起來,拿出一份文書交給朱允炆,道:“爺,已經知道,就在這錢塘太平裡。”

朱允炆眉頭一抬,笑道:“給他送一封拜帖,明日中午我要去他家做客。”

“啊?”

薛夏驚訝,寧妃、叢佩兒也是吃驚不已。

寧妃不解地說道:“那於文明不過是洪武時期的主事,如何當得起皇上做客?”

朱允炆擺了擺手,笑道:“我去做客可不是看於文明的,而是為了看另一個人……”

寧妃看向薛夏,薛夏也是一臉疑惑。

朱允炆並沒有解釋什麼,而是拿起安全域性的文書看去。

不得不說,安全域性的調查能力很強,直接往祖上挖了個遍,還不忘記提下後面的根苗。

當朱允炆的目光看到“于謙”兩個字時,目光凝聚,久久沒有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