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為後世人銘記的偉大人物,是他在明朝土木堡之變後,挺身而出,挽救了明朝國運!

若是沒有他,大明的江山怕只能是南北分治,淪落為南宋時的處境!

自己還真的是生活在了一個好的時代裡,遇到了這個明代歷史中的厲害人物,只不過此時的于謙,還不懂事,很不懂事……

于謙祖上河南考城(民權),太祖於伯漢先是住在山西,後遷至蘇州,高祖於夔在元朝給蒙古人當官,曾祖父於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既然是杭州的官,自然要搬家到杭州來,於是,住在了杭州錢塘縣太平裡。

于謙的祖父於文明曾是洪武時期的工部主事,後因故致仕。

而於謙的父親於彥昭也是飽學之士,不過在他親眼目睹了洪武朝的腥風血雨,你死我活之後,估計是不喜歡朝廷紛爭,或是考慮到腦袋在脖子上還是在地上的問題,乾脆就隱居在錢塘,不出去當官了。

不當官的於彥昭也沒閒著,洪武三十一年造了個娃,取名于謙,這兩三年就待在家裡當家庭主夫兼幼兒教師了。

這一日,於文明正在瞻仰一幅畫像,神情肅穆,默然許久,而在一旁,只有兩三歲的孩子也努力地站著,仰著腦袋看著那一幅畫像。

畫像只有一人,此人體貌豐偉,美皙如?,秀眉長?,顧盼燁然,畫師技藝也頗為高超,繪出了其英姿雋爽,?光如電的感覺。

於文明拉了拉手中的布條,牽動著小小的孩子,沉聲道:“你記住了,他的名字叫文天祥!你以後長大了,要成為像他一樣的男人!”

小於謙忽閃著眼睛,看了看爺爺,又看了看文天祥的畫像,稚嫩地回道:“我要做、文天祥。”

於文明蹲下身,一把將於謙抱了起來,走出供堂,才說道:“好男兒當如文天祥,來,孫兒,爺爺考考你,霍去病是誰?”

小於謙揮舞著拳頭,喊道:“冠軍侯。”

“哈哈,對極,對極,你可知他為什麼是冠軍侯,不知道,爺爺給你講講好不好,你仔細聽好了,那是在漢武帝時期,匈奴勢大……”

於文明娓娓道來,小於謙雖聽不太懂,卻十分投入。

就在於文明講述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時候,不由拍手叫好。

“父親,謙兒。”

於彥昭走了過來,見小於謙想要撲過來,連忙緊走幾步,將小於謙接了過來,親暱了一番,然後拿出拜帖交給於文明,道:“父親,有一封拜帖。”

於文明有些意外,自己已經不是官了,於彥昭也不是官,沒有了權勢與關係,平日裡很少有人登門拜訪,即便是有人要來,也不過是直接到門口,通報之後便會入府,已經有幾年沒有收到過如此正式的請帖。

接過請帖,於文明仔細看了看,皺眉道:“年六百?”

於彥昭笑道:“是父親朝中好友吧?不過年姓多少有些罕見,倒沒聽父親提起過。”

於文明翻來覆去看了幾次,思索一番,道:“朝廷中知我者,我知者,並無年姓之人。再說了,我當年只是小小的六品主事,又已離開朝廷多年,人走茶涼,哪裡還會有人持帖拜會?”

於彥昭聽聞後也有些茫然,道:“這倒是有些奇怪,可這請帖之上寫明瞭是拜會父親,定不會錯。”

於文明想了想,依舊沒有頭緒。

此時,小於謙一把手搶過來拜帖,在手中揮舞著,喊道:“拜帖,有朋,來……”

於文明伸手捏了下小於謙的臉蛋,笑道:“你說是朋,那就是朋吧,既然人家送了拜帖,那我們也莫要失了禮儀,做好接待吧,不管是誰,見一見就會知曉。”

於彥昭點了點頭,帶著小於謙離開。

太陽從海平面上緩緩升起,波光粼粼,照得大海是如此的美麗。

齊王朱榑一臉迷醉,享受著這別樣的清風與景色,柴直來報:“王爺,前面就是白水洋,自白水洋逆流而上,便是崇明,這裡只是一個所的兵力。”

“呵,不足為慮,擂鼓進軍!”

朱榑下達了軍令。

鼓聲振盪,海水的波紋越來越急,一圈接一圈湧蕩著。

“報,前面有幾座島嶼。”

軍士喊道。

柴直看了看輿圖,憤怒地喊道:“胡說,白水洋哪裡有島嶼!”

“可,可是前面真的有島嶼……”

柴直皺眉看去,太陽光有些強烈,被海水一反光顯得更為明亮,遠處似乎是有那麼幾座島嶼,黑乎乎的看不真切。

只不過,這幾座島嶼好像還會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