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垣、朱允熥二選一。

朝臣頓時分成兩派,禮部支援朱文垣者眾,兵部支援朱允熥者眾,吏部、刑部比較分裂,既有支援朱文垣,也有支援朱允熥之人。

禮部董倫很是堅定:「順位而傳,依禮定製,唯二皇子為尊,當以其為攝政。」

刑部侍郎劉季箎站出來反對:「眼下朝堂所選是攝政之人,而非繼承大統之人。當以能者居,二皇子身份尊貴,然年紀過小,無能力控大局,諸多國事若交一娃娃之手,若誤了國,害了民,傷了軍士,誰來擔責?」

兵部右侍郎盧淵附議劉季箎:「國事為重,當以能者居上。朱允熥能力卓越,處事泰然,瞭解朝局與大局,以其為攝政是利國家之事。」

兵部左侍郎古樸反對:「攝政統攬大權,若選朱允熥為攝政,他日朱文垣成年又該如何?攝政之權威,何其重?不可授外人,當以二皇子朱文垣為尊。其雖年幼,然有內閣輔佐,定是無憂。」

楊士奇贊同:「二皇子聰慧,雖年幼卻依舊明事禮。」

劉季箎看向楊士奇,喊道:「若是以二皇子為攝政,那到底是皇室掌控大權,還是內閣?讓我說,乾脆讓內閣攝政算了!」

「你這是何意?」

楊士奇拍桌子。

劉季箎哼了一聲:「諸位都看得清楚,內閣定會擁二皇子為攝政,不過是狼子野心,想要掌控大權罷了!你們想要立下一個傀儡,左右擺佈,到那時,這大明江山豈不是你們說了算?權臣老道,你們可算是打了一手好算盤!」

楊士奇臉色難看,解縉起身道:「劉侍郎,你如此說就是不對了。一旦選朱允熥攝政,日後恐怕會後患無窮。眼下皇上、太子生死不明,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擁二皇子為攝政,若天有不測,其承繼大統,便是順理成章之事!」

劉季箎冷笑不已:「解閣,楊閣,你們還真是想扶持一個傀儡,成為擺佈文武官員的權臣不成?朱允熥一樣是皇室之人,是皇帝的弟弟,他控大局,日後二皇子長大,自會放權,怎麼可能會奪侄兒的天下?荒謬!」

吏部尚書蹇義站了出來:「唐太宗還奪了父親的天下!奪侄兒的天下又有什麼不可?出於穩定與大局著想,出於人心考慮,當以二皇子為尊!」

盧淵看著眾人,咬牙說:「諸位,二皇子一旦成攝政,內閣便是攝政大臣,我等臣服的是皇族,而不是某一二大臣!大明無權臣,誰若是想做權臣,獨攬朝政,我不答應!」

「不答應!」

數十位官員喊道。

楊士奇、解縉臉色變得極是難看。

朱文垣是名正言順,可他年紀太小,這種小在很多人看到就是傀儡,輔佐之人很容易被人視為權臣。

大明開國以來,沒出過幾個權臣,唯一一個算得上的,還是胡惟庸,不過這個傢伙已經喝了孟婆湯。

百官議論紛紛,形成了分裂。

一日討論沒有結果,二日討論沒結果。

各官員在抓緊活動,時不時有人夜訪府邸,商討局勢。

甚至連解縉、楊士奇的府上也出現了拜訪之人,遊說兩人放棄支援朱文垣,莫要揹負權女幹之名,以國事為重。

等到袁嶽屠殺兀良哈十萬族人的訊息傳至金陵,奏請封賞,請示是否調兵西進支援燕王時,事情已經不能再拖了。

軍情緊急,軍心穩定更重要。

這一日,內閣召聚文武百官商議,決出攝政人選。

以刑部侍郎劉季箎、兵部右侍郎盧淵為首,以兵部郎中方賓、吏科給事中王佐等為主幹,以「國事為重」、「非立傀儡、出權臣」、「江山社稷穩定」等為由,竭力說服眾官員,拉攏了一

批給事中、御史、主事、郎中等。

雖說這些官員中絕大部分品階不高,卻很能說,很能給人扣帽子,導致一些尚書也不敢直接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