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金陵留守,四選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並不是所有藩王一併離開,像是安王朱楹,二代秦王朱尚炳,二代晉王朱濟熺等,全都留在了金陵。這些藩王承擔的一個使命,就是給朱元璋掃墓看陵。
當然,朱允炆並沒有囚禁他們於金陵的意圖,允許他們在報備地方安全域性的情況下,出金陵遊覽大好山河,允許他們發展個人愛好,只要不違法亂紀,不害民傷民就好。
應天府衙收到詔令,不得與藩王有任何形式的聯絡。藩王有事直接找禮部留守在金陵的官吏,不需要與地方府衙溝通。
解縉、楊士奇、楊榮、梅殷四人進入武英殿。
行禮之後,解縉遞上一份文書:「皇上,關於金陵留守人選,內閣與兵部、五軍都督府經過商議之後,最終擬定三人,以供皇上選任。」
朱允炆接過文書,開啟看去,只見上面寫了三個名字:
梅殷。
盛庸。
平安。
每個名字一旁,標註了考量的內容。
雖說大明即將遷都,可金陵畢竟是龍起之地,是太祖皇帝選定的京師,又經過多年營造,別說整個大明,就是整個世界,也找不出比金陵城更大的城池了。
何況金陵地理位置很是重要,又是大明的冶煉、造船、糧倉等中心,這裡有支撐北平漕運的最大糧倉,有不能不加以保護的鋼鐵造船廠,蒸汽機制造中心,有第一條正在執行的鐵路……
金陵需要留守一部分軍隊,而這部分軍隊的數量並不在少數,至少需要五萬,額外還需要至少五千水師。
對於已經解決了諸多強敵,完全轉向內治振興的大明來說,地方上留守五萬軍隊,是一支龐大的軍隊,即便是大同、宣府、甘肅、烏魯木齊等軍事重鎮,其日常駐紮兵力不過三至四個衛,兩萬上下,只有發生戰事時才會從周圍衛所抽調兵力,繼而集結更多戰力。
如今金陵駐留如此多軍隊,為了避免出亂子,必須選擇合適的人選留守於此。否則藩王再與留守之人結合,站出來喊一句:這裡是太祖登基之地,我也要在這裡登基,奉天而立……
到時候總還是會出岔亂。
梅殷、盛庸、平安都是很好的留守人選。
梅殷是朱允炆的姑父,太祖的女婿,忠誠上並無問題,也沒有任何野心。
盛庸這些年來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軍功,對朝廷赤膽忠心,能力出眾。
平安是太祖收的義子,他多年留守北平,訓練出了北平新軍,參與過寧王打韃靼的戰爭,燕王打韃靼的戰爭,有著豐富作戰經驗,且多年治理軍隊並無亂子。
朱允炆想了想,提筆又加了一個名字:
何福。
何福這些年病患纏身,留守大寧幾次告請休養都沒有得到應允,現如今兀良哈都沒了,大寧的戰略意義已不那麼重要,可以讓何福回來養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