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夏元吉對太子朱文奎奏報:「遷都事大,不宜一蹴而就。戶部建議,可分批次遷

移,先遷禮部、兵部、刑部。禮部負責相應禮儀祭祀,當先行。兵部負責處理京軍事宜,刑部負責安穩地方。至於戶部、工部與吏部,可後續北遷。」

朱文奎清楚遷都事繁,在金陵的大小官員有幾千人之眾,加上其家眷,下人隨從,少說也是幾萬人,加上金陵到北平路途遙遠,這麼多人全靠船不太可行,會導致漕運中斷,商船中斷,大部分人還需要走陸路。

在路途之上就需要花費一個多月,而在這段時間裡,大明朝廷不能所有衙署都不運作,全都去忙活搬家之事。

朱文奎謹慎,以商量的口吻詢問夏元吉:「戶

部建議中肯得當,孤以為可行。若敲定禮部、兵部、刑部三衙署先期遷移,是否可以先安排三部官吏,再分三批次或五批次遷去北平,先做好前期接待,置辦,檢查,安置等事宜?」

夏元吉深以為然:「如此甚好。」

朱文奎批了夏元吉的奏請,將文書擱在一旁,這些文書並不會直接拿去當命令來用,而是需要先送內閣,內閣大臣附議之後,送武英殿,經朱允炆用印之後再推行下去。

「夏尚書,戶部這段時間壓力怕是有些大,張輔大軍在班師的途中,燕王叔的大軍想來用不了多久也會回朝,最遲明年春,東海水師、東南水師主力也會返回,南洋水師也建了功,同樣需要封賞,戶部可以扛得住嗎?」

朱文奎有些擔憂。

元吉哀嘆不已,面露難色。

舉世攻明帶來的是大明全面反擊,雖有輕重緩急,但動用的資源,人力,兵力,投入的財力,可以說開國以來最多的一次。

戰爭是花錢的,戶部為了支撐一場場戰爭,幾乎掏空了老本。

打仗贏了,軍士立軍功而回,朝廷必須給封賞才算有個交代,要不然這些人拼死拼活圖的是什麼?

人家用命換前路,戶部總不能鼓勵兩句話,給他們精神安慰而沒有半點好處吧?

按照兵部、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初步推測,此番用於獎賞的錢糧不會低於一千萬貫,這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但這個天文數字一旦平均下來,那就少得可憐,甚至每個軍士僅僅只有二十貫,這是一個寒酸至極的數目。

擱在洪武朝,一千萬貫幾乎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年財政收入,一旦發下去,全年日子都不用過了。縱然是建文朝財政年年攀升,可一千萬貫的財政還是令戶部承壓。

夏元吉無奈地說:「戶部確實很難,加上秋稅還沒送至金陵,更是顯得捉襟見肘。不過太子放心,戶部無論如何都不會虧待了浴血奮戰的軍士。」

朱文奎敬佩地看著夏元吉,道:「夏尚書辛勞。」

夏元吉行禮,離開東宮。

朱文奎見文書處理完,便吩咐內侍將文書送至內閣,自己則去了武英殿,對正在審視大明輿圖的朱允炆說:「父皇,財政不濟,國庫空虛,當如何是

好?戶部雖有夏尚書,可他畢竟不能憑空幻出錢財來……」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