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朱文奎問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財政是穩朝政的基石。
百姓家沒錢,最多是受窮一陣子。
可朝廷若是沒錢,就不只是受窮的問題,很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的亂象。
官員俸祿不能保證,官員可能會怠工,軍士賞賜不到位,很可能會折損軍心,甚至會引起騷亂。賑災銀拿不出,那百姓就無法安置,會造成人口損失,出現一批流民……
朱文奎自小學習的不是老朱那一套「財政夠了就行,多了傷民」的理念,而是學習朱允炆的「做大財政大餅,民富國強」的理念。
現在朝廷花錢如流水,張輔打仗要錢,鄭和打仗要錢,袁嶽打仗要錢,朱棣打仗,那簡直就是搬國庫了。
眼下一波一波的大軍即將回朝,戶部連賞賜的錢財都沒準備好,夏元吉的保證靠不靠譜,萬一搞砸了,就是把戶部賣掉也收不了場。
朱允炆將目光從輿圖上移開,看了看朱文奎,問道:「夏元吉叫苦了沒?」
「這倒沒有。」
朱文奎想了想回道。
「那他請求催促地方解運秋稅了?」
「也沒有。」
「他提出節省開支,精簡衙門了?」
「呃,還是沒有。」
「可說了要增加稅賦,加徵商稅了?」
「沒。」
朱允炆笑了,看著朱文奎並不說話。
朱文奎明白過來,行禮道:「父皇,兒臣明白了。夏尚書還有諸多手段沒有施展,說明戶部能夠應對賞賜事宜。」
朱允炆點了點頭:「你忘記了一點,代王與一干江南大族可
是給朝廷送來了很多錢財。戶部有這筆錢打底,又進賬了夏稅,供應賞賜不成問題。等到水師凱旋,秋稅也會入庫。你要相信夏元吉,他對財政的把控,遠遠比你強得多。」
朱文奎瞭然,自己倒成了空擔心之人。
看來只要夏元吉不動作,國庫就不會出現危機。
朱允炆走至桌案處,拿出一份奏摺,遞給朱文奎:「山西平陽府知府打著支援徵北大軍的旗號,趁機斂財,橫徵暴斂,惹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安全域性與監察御史已都已奏報京師,事實確鑿。你為何在這文書之中,只批了扣押其於當地知府衙門,調河南官員前往堂審,而不是將其帶至金陵,殺頭以安民心?」
朱文奎知道這份奏摺。
徵北大軍在前線征戰,需要無數後勤百姓支援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