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火花能在如此小的空間裡一次性打出,並點燃易燃短小的引線,是成功的關鍵。可實驗了近千次,改良了一百多次,依舊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火花擦出。

這種東西不是火銃,火銃打不出火還能第二次打,這種新型的彈丸只有一次打火的機會,打不著,那整個彈丸就毀了,更無法實現擊發。

最初二炮局選擇了黃磷作為引燃方案,這種方案確實能確保火花點出,順利擊發彈丸,但黃磷這東西不穩定,一搖晃,撞得厲害一點點,立馬就自燃了……

黃磷點火太危險,不適合長途搬運與使用,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選擇了火銃燧石點火的方案,並對點火燧石與鐵珠上作了改良。

陶增光將墊片組裝好,然後小心翼翼地用小錘加塹刀固定好尾部,將小手指長的彈丸攤在手心:“這一次,一定要成功,拿火銃來。”

封善將一旁特殊的火銃拿了過來,這一把火銃不同於傳統火銃,圓形的藥室被取消了,改為狹長的彈丸室,連線彈丸室的也不再是由上而下叩動的扳機,而是一根可以前後移動的撞針。

建文皇帝只給了一個粗糙的圖紙,二炮局一次次摸索,鍛造,才有了這樣的結果。

鋼彈簧的製造並不算難,這是高碳量,可想要製造出高彈性、高恢復能力的彈簧還是讓匠學院吃夠了苦頭,但總算是攻克了。

陶增光將撞針機構往後拉開,卡穩之後,將子彈放入彈丸室,扭動一旁的鋼片封住,隨後走出門外,端起火銃,瞄準了五十步外的木靶。

風吹過湖邊,帶來一絲涼意。

陶增光盯著木靶,手指勾住扳機,調整著呼吸。

胡元澄、封善連呼吸都沒了,緊張地盯著遠處的木靶。

陶增光凝眸,手指用力,扳機動,卡住撞針的彈簧瞬間釋放,彈簧推動撞針猛地搗入子彈的底部,底部的金屬墊片受力向下凹陷,鐵珠擦過燧石,閃現出一串火花,引線端處的火焰頓時被點燃,快速傳入金屬殼體之內。

顆粒火藥燃燒起來,剎那便積蓄了強大的能量,這股能量撞擊著兩端,一端有撞針死死頂著,而另一端則是並不甚牢固的彈頭。

受力的壓迫,彈頭掙脫了束縛,嗖地脫離殼體,沿著黑漆漆的火銃管道飛出,眨眼之間便射穿了木靶,隨後還傳出了一道金屬撞擊聲。

那是遠處的鎧甲式金屬靶!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連忙上前檢視,看著木靶上的孔洞,都沒有說話,疾步到了金屬靶之前,看著半入金屬鎧甲的彈丸,三人臉上露出了笑意。

“成了!”

胡元澄用力取下彈丸,鎧甲上已有了個小孔,而彈丸的頭部也有些扭曲變形。

封善吞嚥了下口水,剛剛距離金屬靶有八十步,如此遠的距離還能讓鎧甲凹陷,幾乎打穿,這威力著實是有些厲害。

陶增光提起火銃,????????????????開啟彈丸室,取出殘餘的彈殼,有些發燙,火藥味很重,深吸一口氣說:“這種彈丸的威力不同凡響,我們務必想辦法批次製造出來。”

“批次?”

胡元澄有些震驚,連連搖頭:“你知道這種彈丸用的是銅彈殼,前些年朝廷連製造銅錢的銅都不夠用,哪裡會有大量的銅給我們製造這類彈殼?”

封善嚴肅地說:“這類彈丸的精度遠超火銃,熟練之後,百步穿楊不在話下。它對任何人的威脅都大,不適合普及全軍,更不適合批次製造,只能交給特種軍,如偵察兵。”

陶增光看著意味深長的封善,明白過來,這種子彈作為殺手鐧,不適合交給軍隊來使用,只適合交給建文皇帝來使用,用以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與絕對威嚴。

“這件事交給皇上來安排,我們再做一些子彈,多實驗一些,形成標準,然後奏報皇上,聽其吩咐。”

陶增光不介意誰使用這類火器,在建文朝裡,一類先進的火器出現,就不會再被埋沒。

胡元澄點頭道:“既然你這裡有了成果,我那裡也該改進改進了。騎炮兵營想要一種輕便的火器板車,想要用戰馬拉著火器到處跑,他們也不想想,一個火器多重,非讓我們減重。”

陶增光朝著房屋方向走去,對胡元澄說:“一匹馬拉一千斤的板車沒問題,我建議你在板車上安裝彈簧,車軲轆也減重,改用鐵珠軸承,這樣可以省不少馬力。聽說混凝土道路已經從北平修到了大同,炮騎兵營一旦建成,咱們的邊關就穩固多了。”

胡元澄拿起蒲扇,扇了扇風:“我正有此意,不過考慮到草原使用,火器應該減重,同時還應該給騎兵專門配一種火器,你們還記得杜漸吧?”

封善點了點頭,有些疑惑地說:“偵察兵杜漸,提他做什麼?”

胡元澄嚴肅地說:“當年在活捉哈里時,杜漸曾一個人肩抗虎蹲炮發射。我在想,二炮局要不要朝著這個方向研究,找出一種適合騎兵肩抗發射的單兵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