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的目光從來沒關注一城一池,而是關注著整個朝鮮戰局。

在張輔調兵遣將的時候,北平的寧靜終被打破。

六匹快馬奔入北平城中,姚廣孝、陳珪、張思恭收到旨意,連忙前往布政使司,平安、張信等人也已趕來,朱棣驅馬至布政使司,匆匆走入房間。

「燕王,北平布政使司、北平都司、北平營造主官等接旨。」

兵部郎中王艮拿出聖旨,看著跪下的眾人,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北有韃靼、兀良哈、瓦剌串謀南下,危我大明,特下旨意征討之!燕王朱棣,為徵北大將軍……平安為徵北左副將軍,徐輝祖為徵北右副將軍……」

「聖旨到日,由大將軍、左副大將軍統領在北平軍務,北平京軍悉聽調遣,令抽調北平精銳五萬,隨時準備出征。右副大將軍領京軍十萬,不日出徵……望諸位同心,屠滅敵寇,清靖草原,奠定大明百年太平之大局。欽此!」.

「臣等接旨。」

朱棣、平安等人起身。

王艮將聖旨交給朱棣、平安之後,從懷中又取出兩份文書,遞了過去:「皇上已將諸多戰略安排,相關情報,詳寫其中,還請大將軍、左副將軍等用心領會。」

朱棣接過,凝重地答應:「放心,皇帝差我來北平,可不是衝著兀良哈去的。」

平安、姚廣孝等人連連點頭。

朝廷諸人,猜測朱棣是被「發配」北平,實則不然,早在兀良哈有異動之初,朱允炆就已經在籌劃解決韃靼事宜。

兀良哈雖是個威脅,但還不需要動用朱棣這樣的人物,將朱棣安置在北平,顯然是衝著幾次犯邊,屢教不改的韃靼去的。

戰爭!

朱棣心頭充滿火熱,只感覺血液似乎燃燒起來,看了一眼姚廣孝、張昺等人:「自今日起,本大將軍將居北平軍營之中,後勤事宜,仰仗諸位了。」

張昺鄭重答應:「大將軍請放心,但凡軍資,絕不缺額。」

姚廣孝含笑看著朱棣:「若非年邁,顛簸不動,定要跟著大將軍馳騁沙場一次。此番大將軍遠征,老僧只能留言一句:萬望大將軍徹底剿滅韃靼主力,留後世子孫一個太平山河。」

朱棣看著越發蒼老的姚廣孝,這些年待在北平督造新都,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這一座新的都城之中,曾經種種,已成雲煙,那一頂白帽子,也不再被提起。

他找到了一條沒有遺憾的路,他的才華與能力,在這座城中彰顯出來。

自己的路,將是戰場!

用本雅失裡、阿魯臺的腦袋,來證明我朱棣才是這個時代,無可爭議的第一名將!

朱棣側身對平安等人,威嚴地說:「擂鼓聚將!」

平安肅然答應:「領大將軍令。」

北平軍營,開始了軍隊集結。

朱棣看著朱允炆送來的文書,與平安、徐凱、陳文、徐膺緒等人商議軍情。

平安等人看過之後,面色變得頗為凝重。

徐凱看向輿圖,咬牙說:「兀良哈、韃靼、瓦剌一起動作,這倒是罕見。既然皇帝將韃靼這一路交給了我們,那就考慮如何徹底消滅本雅失裡、阿魯臺吧,大將軍應儘早調兵應對。」

平安看了一眼不動如山的朱棣,正色道:「現在談論出兵還為時尚早,我們此戰的目的不是打敗韃靼,而是徹底消滅韃靼的有生力量!如今京軍主力尚未出徵,而韃靼的動向我們也沒有摸清楚,此時分兵調派,反而會讓我們陷入被動。」

朱棣深深看了一眼平安,笑道:「平安所言是對的,我們此時要做的,是等,等待韃靼主力的位置暴露出來,等待京軍抵達北平。眼下局勢看似混亂,可正如朝臣與皇上所言,撥開雲霧之後,真正值得重視的敵人,不過瓦剌與韃靼。」

「只要我們摧毀韃靼主力,整個大局都將穩定下來。現在需要做的,是收集情報。傳令北直隸、山西各地城防前線,尤其是長城一線關卡,盯緊韃靼動向。命人派出斥候偵察情報。只有得到精準情報,我們才能動用大軍,若是不知所蹤,直接出關,只能是勞師無功。」

徐凱、平安等人連聲稱是。

次日清晨。

大明京師,大教場。

十五萬京軍整齊列隊,一個個方陣氣勢威武,盔甲之下的目光堅定而狂熱。

朱允炆端坐戰馬之上,緩緩經過軍陣之前,檢閱著這支錘鍊十一年之久的軍隊,洪亮的聲音傳盪開來:「日月永照,大明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