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馬鞍山冶鐵廠(第2/2頁)
章節報錯
需求一下子增長了十幾倍,可鐵礦開採量、冶煉量卻只增長了三倍,實在是沒辦法。當庫存耗盡,全都依靠新開採、新冶煉補充時,鋼鐵不足的問題立馬暴露出來,成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學院找到了新型的開礦辦法,藉助小型蒸汽機提供動力,實現快速打孔,透過合理布孔,填充火藥的衝擊力實現鐵礦開採,效率確實增加許多。
這種辦法如今只應用於幾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鐵礦之中,畢竟火藥不能外流。可以說,鐵礦開採已經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冶煉環節。
就在朱允炆發愁不已的時候,馬鞍山冶鐵廠的郎中送來了一封奏摺,正是這封奏摺,讓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煉問題得到了解決。
七月初,朱允炆與剛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禮、二炮局胡元澄、匠學院院長公輸巧乘蒸汽機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馬鞍山冶鐵廠。
百餘里的路程,對於幾次改進後的蒸汽機船隻而言,只用了兩個時辰便已抵達。
馬鞍山冶鐵廠建立雖然只有兩年,卻聚集了大量有經驗的冶鐵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鐵廠,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為員外郎。
郎中名為馬望,員外郎為劉麟,馬望是科舉出身,國子監結業,善於組織,善於管理。劉麟是冶煉匠人,年僅二十七歲,卻已成為了馬鞍山冶鐵廠的主官,其父親、祖父,都是冶煉匠人,深得傳承。
守衛攔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馬鞍山冶鐵廠閒人免進。
沒辦法,一個個樸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禮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證還是很管用的,軍士不敢阻攔。
朱允炆看向遠處的高爐,指了指:“直接去那裡看看吧。”
宋禮、胡元澄、公輸巧等人自是應從。
湯不平護衛在側,行過二百步左右,至一冶煉廠區,有柵欄防護,軍士值守,驗腰牌出入。
朱允炆很是滿意,無規矩不成方圓,這裡管理森嚴一點也好,畢竟是朝廷寄予眾望的冶煉基地。
勘驗身份後,朱允炆一行人終進入內部。
此時馬望已得到訊息,匆匆趕來,原以為是禮部侍郎來了,定睛一看,直接跪倒在地,我的乖乖,不就是上了一封文書,怎麼還驚動皇上了。
“起來說話。”
朱允炆抬手。
馬望笑著起身,站立一旁,絲毫不見緊張:“皇上可是為了那大鑒爐而來?”
“這一看就是國子監出身。”
公輸巧笑著打趣。
胡元澄、宋禮連連點頭稱是。
純碎科舉出身的官員見到朱允炆,不是誠惶誠恐,就是先拍一頓,像是直入主題,目的性很強的,多數是國子監磨出來的。
國子監的監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皇上不喜歡彎彎繞繞,直入主題,大家都節省時間。和朱允炆打交道與和官員打交道,是兩碼事,需要採取兩種不同的策略。
“公輸院長,我是五年時於國子監結業,當初還上過院長的課,可惜高深莫測,非我等可學,這才轉修了農學、商學。”
馬望接過話。
公輸巧看向朱允炆,有些疑惑:“皇上,人才應人盡其用,他修農商,為何進入了馬鞍山冶鐵廠?”
朱允炆哈哈大笑:“公輸先生可不要被他欺騙了,他修習農商不虛,可他最擅的還是組織與管理。這馬鞍山冶鐵廠可不好管啊,你告訴公輸先生,這裡有多少人?”
馬望不假思索:“目前馬鞍山冶鐵廠有冶鐵匠人三百二十七,協助軍士九百二十四,協助農夫二百七十五。此外,還與大小官員二十四人,後勤輜重人員五十八……”
人員的管理是最複雜的,想要讓一個個人員從混亂無序到井然有序,除了基本的服從外,還必須有高明的管理、分工與協作。
這馬望擅長的就是這一點,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有序管理。
“帶我們去看看大鑒爐吧,若真如你們所言,那將是大功勞!”
朱允炆很是期待。
馬望引著朱允炆等人走入冶煉區,召來劉麟,主動說:“臣對冶煉之事瞭解並不多,這大鑒爐是劉麟帶匠人搭建,還是由他來說更為合適。”
朱允炆看著臉上一片片白的劉麟,微微點頭:“朕聽過你的名字,鄭尚書說你技藝驚人,冶鐵質量高其他人一頭,今日就讓朕開開眼,看看你們打造的大鑒爐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