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望引著朱允炆、宋禮等人進入廠區

經過幾處低矮的冶煉爐之後,終於抵達了高爐所在區域。

劉麟指向前面的高爐,一臉肅穆地說:“皇上,這就是幾百匠人集思廣益,屢屢嘗試打造的大鑒爐。”

朱允炆、宋禮等抬頭看去,只見十丈外矗立著一座體型稍大的高爐,爐高一丈五尺,上下粗,中間稍細,上面還在噴著白色霧氣。

大鑒爐兩側設有移動的高梯,梯子上部有空間,足以容納五六人。

劉麟介紹著:“整個高爐全用石頭壘砌,以牛頭石為高爐內壁,以簡千石為爐門。這裡有大型風箱,鼓風口設計為一尺六寸,運作時需要至少四個人拉拽,多設為六人。出鐵口設計為兩尺五寸,出渣口設計為兩尺七寸……”

朱允炆不知道什麼是牛頭石、簡千石,也不知道什麼“黑沙為本,石子為佐,時時旋下”,只關心產量與質量,在聽完劉麟對大鑒爐的介紹之後,直接問:“這種高爐一日可以冶鐵多少?”

???????????????劉麟笑著說:“皇上,這種大鑒爐,每爐可以裝入礦砂兩千斤,一個時辰可煉出一爐鐵,以十斤礦砂出三斤生鐵來論,一個時辰可冶鐵六百斤。若連續作業,一日可冶煉可達十個時辰,能出六千斤生鐵。”

“六千斤?”

朱允炆暗暗盤算,一日六千斤,一年合二百多萬斤,摺合後世標準,也才一千多噸……

宋禮對這個結果讚歎不已:“皇上,日產六千斤,可謂驚人。”

朱允炆暗暗嘆息,一萬萬斤,也就是一億斤,才五萬噸,距離西方工業革命時動輒幾十萬噸依舊差距遙遠,定下這個標準,大明實現起來都有難度啊……

不過,這大鑒爐確實比其他冶鐵爐生產效率提升了太多,極大增加了鐵的產能,目前沒有更好的先進技術,但可以發揮朝廷優勢,擴大大鑒爐的數量!

朱允炆看著馬望、劉麟與一干匠人,滿意地說:“這大鑒爐朕看不錯,當推至各地,擴大鋼鐵產量。你們也知道,咱們水師要建造鐵船,蒸汽機也要大批次製造,還有火器,若連鋼鐵都無法跟上,咱們的將士拿什麼去戰鬥?”

馬望、劉麟等人滿臉歡喜。

得到皇上的認可,這對任何匠人來說都是榮耀。

馬望也沒想著藏著掖著,拿出了一份方略:“臣以為,馬鞍山冶鐵廠應全面興建大鑒爐,以打造三十大鑒爐為準,讓這裡成為朝廷用鐵的最大供應冶鐵廠,同時將大鑒爐技術推至北平附近,於遵化冶鐵廠大規模興建大鑒爐,實現南北互動。”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然後交給宋禮,對公輸巧說:“看到了吧,這就是人才啊,坐在馬鞍山冶鐵廠,卻還能想著全域性。”

公輸巧看著馬望,蒼老的臉上滿是笑意,不用說,這個傢伙未來很可能會進入工部高層。

“來,冶一爐鐵讓朕看看。”

朱允炆安排道。

劉麟讓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區域,然後組織匠人、農夫、軍士,運輸物料,焦炭,點火,兩側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動風箱,有人看溫,安排人員移動高梯,物料傾倒……

馬望見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兩個人給朱允炆扇風。

朱允炆止住了扇風的匠人,這炎炎夏日,本就熱,加上冶鐵的熱量,讓廠區內變得更是燥熱。那些匠人一個個穿著短褲,上身赤裸,汗水一道道流淌。

沒有人有時間享受風。

隨著冶煉不斷進行,周圍的溫度更高,朱允炆額頭也不斷滴落汗水,看著揮汗如雨依舊勞作的匠人,朱允炆對馬望詢問:“匠人一個月有多少錢鈔?”

馬望知曉朱允炆重視匠人,早年間更是稱“偉大的匠人”,經過多年改制與財政好轉,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間,於是含笑說:“回皇上,匠人辛勞,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個月大致四兩錢鈔。”

公輸巧在一旁點頭:“四兩錢鈔,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嘆道:“四兩錢鈔,是不少了,可相對於他們的付出還是少了些。工錢應與產量掛鉤,有了這大鑒爐,產量上去了,工錢不能不增加,工部在這方面,是不是應該注意點?”

宋禮自是答應:“現如今朝廷缺鐵,他們製造出這種大鑒爐,本就是有功,當賞。至於日後匠人工錢,臣以為可以按每斤來計,拋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摺合多少合適,匠人多產多得,朝廷還能解決鐵荒,這是好事。”

朱允炆笑著說:“這一點應抓緊敲定,到時在這裡掛個橫幅,寫上:勞有所得,多勞多得。鼓勵匠人多生產。”

馬望激動不已,這就意味著朝廷下屬的冶煉廠也引入績效管理了啊,以後向產量與質量看齊,定能調動起匠人們的積極性。

鐵是戰略物資,產量高低,是衡量國力的一大指標。

面對日益增長的用鐵量,朱允炆必須想盡辦法,促使冶鐵量跟上來,沒有龐大的鋼鐵產量支撐,初級工業就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