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馬鞍山冶鐵廠(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朱允炆定下的盛世標準,許多官員理解糧食,理解文教,甚至是理解軍強,卻不理解鋼鐵產量。
鋼鐵的產量高低和盛世與否有什麼關係,至於用它作為盛世的標準之一?
明代官員對於鋼鐵產量還不那麼敏感。
確實,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鋼鐵產量增加一點,減少一點,似乎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畢竟鋼鐵產量再低,買個鋤頭、菜刀還是可以買得到的,產量再高,我家也不需要太多鐵器不是?
明代嘛,建築行業不需要鋼筋,鋼材也不會進入房地產領域,民用需求量有限,打個鐵鍋、菜刀、鐮刀,確實用不太多。
但鋼鐵的數量,確實關乎國力,關乎盛世。
這一日,工部尚書鄭賜入宮。
朱允炆看著日漸蒼老的鄭賜,眼神中閃過一縷悲傷,讓內侍攙扶著鄭賜莫要行禮。
鄭賜謝恩之後,腰有些佝僂。
朱允炆感嘆:“鄭愛卿,你這頭髮都白了啊。”
鄭賜神情中帶著自豪,平和地回道:“歲月催人老,又恰逢大時局,臣不敢不用心,頭髮白了,心尚有力。”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說:“朕已經下了調令,宋禮不日會返回京師,工部的攤子太大,你年事已高,就不要這麼強撐著了。”
“皇上……”
鄭賜有些著急,皇上這是要讓自己致仕嗎?
朱允炆擺了擺手,安撫道:“你莫要多想,以你的貢獻,工部尚書始終是你的,無人可代。只是朕也不忍你操勞過度,夜夜熬燈,等宋禮回來,你就專門負責管理鐵船事宜吧,其他的事,交給宋禮去辦,他是年輕人,熬得住。”
鄭賜感動不已,又想下跪。
朱允炆走出攔住,看著鄭賜灰白的眉毛,拍了拍鄭賜蒼老的手,叮囑道:“大明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盛,你可要陪著朕,看十年、二十年後大明是何模樣!”
鄭賜眼眶溼潤,面對真性情的皇帝,保證著:“臣一定好好活著,陪陛下看咱大明更強盛。”
朱允炆點了點頭,賜座之後,回到桌案後坐了下來,抽出一份文書:“蒸汽機在造船上的應用越發嫻熟,匠學院、工程機械院、二炮局的匠人藉助蒸汽機,設計了眾多工具,現如今蒸汽機鐵船製造的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四個月制一艘純鐵船,這個結果是可喜的。”
鄭賜很是欣慰:“皇上,純鐵船在抗風浪,抗撞擊,防火攻等方面,可謂強大。現如今,類大福船的純鐵船已開始批次生產,僅龍江船廠,就同時有八個船塢製造純鐵船,馬鞍山船廠十六個船塢,全部制純鐵船,相信再過半年,水師便可以陸續接收純鐵蒸汽機船隻。”
朱允炆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純鐵船搭配蒸汽機,水師才有縱橫四洋的資本。只不過,務必關照好匠人,這些匠人可都是寶,不可使役過度,工部需多留意。”
鄭賜連忙答應。
朱允炆拿出另一份文書,看了看有些疲態的鄭賜,又放在了桌案上:“船廠但有困難,皆可奏報。”
鄭賜搖頭:“目前並無困難。”
朱允炆笑著,讓內侍送鄭賜離開,然後翻開桌案上的文書,眉頭緊鎖。
這一份文書是騎炮兵營的宣青書寫的,文筆倒是柔和,但指向卻很清楚:
二炮局不給火器,我們訓練跟不上。
朱允炆詢問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鐵跟不上,製造速度緩慢。詢問工部,算了,鄭賜已經夠累了,再讓他操心這檔子事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著急,二炮局用鐵最初是不緊張的,可隨著鐵船製造大爆發,加上匠學院大量製造蒸汽機,這裡面的用鐵量一個比一個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鐵。
匠學院說蒸汽機優先,要鐵。
船廠說製造鐵船緊要,要鐵。
二炮局還沒張嘴,兵仗局、科技局又開始瓜分,等輪到二炮局時,鐵已經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關火器製造,皇上又經常到後湖釣魚,估計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來查去,並不是誰的問題,而是大明鐵產量跟不上的問題。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對這個問題也有些頭疼。
大明要建造基礎工業,就必須有大量的鋼鐵作為支撐,可偏偏大明的鋼鐵產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長的需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想想也是,一艘純鐵船,足夠製造幾十門神機炮了,加上蒸汽機及其配套,吃下的鋼鐵可不在少數。
此外,軍隊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銃大量生產,神機炮、虎蹲炮大量生產,這些都需要鐵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