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 朱高熾的發現(補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吾民小康,盛世乾坤。
……
一個個新鮮的提法如同紅烙鐵,以滾燙的方式印入在座的每一個人心頭,無論他們明不明白,都記住了這些劃時代的詞眼。
無意義的爭論,無價值的內耗,觀點的對立,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追求實證、實幹、實踐,是做出調查,拿出證據,不空談,不誇談。
人要有主見,而這個主見不是固執、偏執的認知,而是能在是與非面前,以實踐的目光,以調查的目光,以廣博的知識,給出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懂裝懂。
朱允炆在國子監的演說,徹底敲碎了國子監中一直存在的“左派(支援觀點)”與“右派(反對觀點)”,讓割裂的監生群體再次彌合,賦予了監生理性探索的工具:
調查與實踐。
這一次演說,讓國子監消除了浮躁,變得更為內斂,更為厚重,也讓原本失去外敵,趨向於內鬥的朝廷迎來棒喝一擊,開始轉向“小康盛世”戰略而努力。
雖說內鬥難免,但影響一部分官員,就帶來一部分實幹官員,而他們也必將在未來成為大明朝廷的中流砥柱……
這一次演說,對於大明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第一次明確了“小康盛世”的戰略與理念,第一次主張了“實踐出真知”而不是“程朱理學出真知”,第一次喊出了“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口號,而這又影響著幾乎所有的行業……
在朱允炆完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演說之後不到三日,登載著朱允炆這篇演講文稿的建文報就風靡京師,不到七日,便傳遍了蘇杭、江西、鳳陽、淮安等地,並以極快的速度傳向大江南北。
建文報一度脫銷,書坊瘋狂雕版刷印依舊供不應求,一度讓京師紙貴,手抄版補了上來,不斷流傳。
士子看到了,堅定了進入國子監的信念,用功苦讀成為了他們的實踐。
商人看到了,見朝廷肯定了商人商業的作用,哭嚎了一嗓子,決定生活用品減價促銷,奢侈品提價。
農民聽聞了,也不由地咧嘴笑了,朝廷想要增加畝產,改善民生,想要打造一個小康盛世啊,什麼是小康咱不知道,但估計是一年沒守成也餓不死的那一種吧。
不管咋樣,小康盛世就是咱們的奔頭,皇上沒忘記苦哈哈的老百姓,惦記著呢。
好好耕作,咱也參與到“實踐”之中。
戶部。
朱高熾進入了戶部司,充當主事,雖說主事是戶部司的一把手,但戶部司的主事並不是只有一個,除了朱高熾之外,還有柴廣敬、張英、曾與賢三人。
對於朱高熾、朱允熥的加入,夏元吉給予了歡迎,安排張英接待,然後就去忙了。
張英收到過警告,將朱高熾作尋常官員看待,不可攀附、過於密切,張英自是明白其中意味,安排好朱高熾、曾慎、周佑、嚴光祖、邵翼等人的房間,作了基本介紹之後,給了腰牌之後,便找了個藉口離開。
曾慎擦著桌子,對朱高熾說:“戶部的人對我們有些冷漠啊。”
朱高熾笑了笑,坐了下來,移動了下椅子:“冷漠就對了,若是熱情,我們恐怕還需要小心,一個攀附藩王世子的罪名,足夠讓他們脫掉官服了。”
周佑從書架上抱下來一摞冊子,插了一嘴:“可不是,保持點距離,對他們對我們都有好處,給,這是南直隸一帶的黃冊。”
安卓蘋果均可。】
嚴光祖也幫著找黃冊,放在不同的桌案上。
朱高熾隨手翻開一本冊子,有些喘息地說:“我們剛入戶部,需要做出點政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在戶部立足。朝廷自建文四年底開始重造黃冊,並推出了照身帖,至今已有兩年半,各地黃冊已大致送來,照身帖該發的也發了,是時候釐清大明到底有多少戶百姓,多少人,多少土地了。”
邵翼看著一摞摞文書,皺著眉頭說:“黃冊太多,可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釐清的,各地資料也可能存在錯誤,我們要想統算出最終的結果,恐怕需要不少時間。”
朱高熾凝重地點了點頭,這房間裡的黃冊,也只是南直隸一部分的黃冊,全國的黃冊數量之多,資料之龐雜,絕非是短時間可以處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