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要在國子監作演說的訊息不脛而走,轟動京師。

內閣。

解縉、鬱新正在與回朝等待赴任西域的茹瑺正在閒聊,兵部尚書鐵鉉走入內閣,與幾人打了個招呼後,便直說:“皇上打算在國子監作演說。”

“演說,什麼演說?”

解縉有些奇怪,朱允炆的演說不是在元旦的做過了,這才過了四個月,又要做什麼演說?

鐵鉉搖頭:“沒有訊息,要不寫解閣去打探下?”

解縉鬱悶,天殺的鐵鉉,這種事你怎麼不去打探下,皇帝大人要演說,啥時候給內閣商量過?

茹瑺品著茶,優哉遊哉。

自己是要去西域的,朝廷中什麼事都和自己沒多少關係。

不過朱允炆的演說應該去聽一聽,誰知道朱允炆會不會透漏一些施政要領,提出什麼新穎的觀點,給出一個新的藍圖。

西域雖遠雖大,但也是大明的,需要跟著朱允炆的意志轉。

鬱新將一份奏摺放至一旁,開口說:“皇上的演說無論是什麼,我們都需要去國子監聽一聽。這幾日裡皇上一直在國子監,對國子監未來怎麼發展,往哪發展,給了許多論述,這次演說恐怕是一次總結。”

解縉、茹瑺連連點頭,鐵鉉也認可鬱新的分析。

現在的國子監已經成為了朝廷官員培養的重要基地,他們中的佼佼者甚至不需要透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憑藉著紮實的課業功底、動手能力直接進入朝廷為官,而六部、都察院等對此竟然都沒任何反對。

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子監出來的人才,遠比科舉考核出來的人才更為優秀。

以戶部來論,從科舉中遴選出來的官員,進入戶部之後瞪著兩眼,安排處理一些資料,倒也能打算盤,核算清楚數目,但讓他們搞資料分析,那還真的是為難他們了,什麼表格,什麼折線圖、曲線圖,什麼資料探勘,不懂啊……

工部也喜歡國子監匠學院出來的人,這群人動手能力很強,圖紙繪製能力一流,加上空間規劃能力強,有先進的管理邏輯與思維,懂得新的施工技術,比如滑輪架的應用。

兵部裡面吸納了不少兵學院的人,其中一個最出名的莫過於王綏,此人不僅在朝鮮智鬥李芳遠,還在水師東征中“圍點打援”,突破了壹岐島,給了倭國巨大的教訓,可謂是風頭正盛。除了王綏外,還有王訓、秦政學、李永年等,都在兵部任職。

國子監就是禮部在管,禮部沒道理不歡迎,吏部、刑部、都察院等也需要新鮮血液補充,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國子監肄業的是香餑餑。

歷史發生的軌跡事實上已經被朱允炆改變,在原本的歷史上,國子監會因為科舉而逐漸沒落,科舉出身成為了尊崇的代名詞,人人以科舉出身為榮。

至於國子監,呵,只要你拿五百石糧食,就放你進去讀書,什麼學歷不學歷,什麼出身不出身,有糧食、有錢就能進去。

科舉為榮,轉為國子監為榮,這個現象的改變看似微不足道,卻事實上影響極為深遠,這意味著科舉地位的下降,意味著以八股文、經義文章為主導的科舉制度正在嬗變,嬗變為以國子監為主導,以品德、能力為核心的肄業入官制度。

而隨著肄業入官制度的鞏固與強化,朱允炆所打造的社學、縣州學、府學、國子監四級教育制度也將成為主流,更多平民孩童也將參與到四級教育制度之中,文教也將真正打通到底層。伴隨掃盲運動,大明百姓的識字率將在二十年之後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

都說培養人才,人才為本,人才哪裡來,不就是數量堆出來,量達到一個級別時,自然而然會冒出來幾個驚豔世人的天才,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國子監站在四級教育制度的最頂端,匯聚天下精英,朝廷不要他們要誰?

科舉卷面結果真的重要嗎?

不重要。

科舉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現在有國子監直接培養人才,有嚴格的肄業考核,只要取得肄業文書,那就是大明的人才。